•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陈雅如 肖文发 冯源 滕明君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作者简介: 陈雅如(1984—), 女,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 景观恢复等, E-mail: chenyaru09@126.com.
    通讯作者: 肖文发, xiaowenf@caf.ac.cn
  •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GYHY201406035

  • 中图分类号: S718.54

Evolution of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During 1992—2012

    Corresponding author: XIAO Wen-fa, xiaowenf@caf.ac.cn ;
  • CLC number: S718.54

  • 摘要: 目的 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1992—2012年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为森林景观恢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基础研究。 方法 利用5期代表三峡工程不同建设阶段的遥感影像,揭示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从斑块面积分级和景观指数两个角度分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过程。 结果 1992—2012年间,耕地和林地始终是三峡库区最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大幅减少,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森林景观结构比较稳定,呈现出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态势。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库区库首和腹地西部,20年间森林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呈"首尾平稳、腹地迅速增加"的趋势。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分级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细碎斑块数量多面积小,100 hm2以上大斑块数量少面积大,但20年间两极分化的情况明显缓解,零星散布的森林斑块显著减少,集中连片的森林斑块数量增加且面积增大。20年间库区森林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了54%,最大斑块指数提高了1.34倍,平均邻近指数提高了3.02倍,其中针叶林的景观优势度明显增加。 结论 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库区森林景观逐渐恢复,破碎化程度缓解,连通性提高,但在景观格局上仍分布不均:库首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以马尾松林居多、景观多样性欠佳,库尾都市区及长江沿线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地带性植被的比重应进一步提升。
  • 图 1  三峡库区1992—2012年主要景观类型及分布

    Figure 1.  Major landscape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图 2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结构时间演变图

    Figure 2.  Forest structur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图 3  三峡库区1992—2012年各区县森林覆盖率演变图

    Figure 3.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each count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图 4  三峡库区1992—2012年各区县林地年变化动态度

    Figure 4.  Annual change degree of each count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表 1  1992—2012年三峡库区森林斑块分级统计

    Table 1.  Graduation statistics of forest patch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斑块大小等级
    Patch size rank/hm2
    年份
    Year
    数量
    Quantity/个
    数量比例
    Percentage/%
    总面积
    Total Area/104hm2
    面积比例
    Percentage/%
    平均斑块面积
    Mean Patch Size/hm2
    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个·hm-2)
    <5 1992 355 435 88.52 44.36 21.73 1.25 0.801 2
    1996 322 387 87.35 41.18 19.75 1.28 0.782 8
    2002 295 883 85.03 39.36 15.44 1.33 0.751 7
    2006 351 197 86.23 45.64 15.37 1.30 0.769 5
    2012 366 431 85.45 48.35 14.39 1.32 0.757 9
    5~10 1992 22 263 5.54 15.53 7.61 6.98 0.143 4
    1996 22 035 5.97 15.39 7.38 6.98 0.143 2
    2002 23 517 6.76 16.49 6.47 7.01 0.142 6
    2006 25 681 6.31 17.98 6.05 7.00 0.142 9
    2012 28 595 6.67 19.99 5.95 6.99 0.143 1
    10~20 1992 11 870 2.96 16.54 8.1 13.94 0.071 7
    1996 12 017 3.26 16.80 8.06 13.98 0.071 5
    2002 13 696 3.94 19.24 7.55 14.04 0.071 2
    2006 14 541 3.57 20.37 6.86 14.01 0.071 4
    2012 16 102 3.75 22.56 6.72 14.01 0.071 4
    20~50 1992 7 422 1.85 22.65 11.09 30.51 0.032 8
    1996 7 876 2.13 23.99 11.5 30.46 0.032 8
    2002 9 119 2.62 27.91 10.95 30.60 0.032 7
    2006 9 672 2.37 29.63 9.98 30.63 0.032 6
    2012 10 876 2.54 33.29 9.91 30.61 0.032 7
    50~100 1992 2 342 0.58 16.17 7.92 69.05 0.014 5
    1996 2 495 0.68 17.23 8.26 69.04 0.014 5
    2002 2 968 0.85 20.55 8.06 69.24 0.014 4
    2006 3 150 0.77 21.77 7.33 69.10 0.014 5
    2012 3 459 0.81 23.97 7.14 69.30 0.014 4
    >100 1992 2 185 0.54 88.92 43.55 406.97 0.002 5
    1996 2 259 0.61 93.95 45.05 415.89 0.002 4
    2002 2 782 0.8 131.38 51.54 472.27 0.002 1
    2006 3 024 0.74 161.58 54.41 534.33 0.001 9
    2012 3 370 0.79 187.75 55.89 557.11 0.001 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992—2012年三峡库区森林斑块破碎度指数

    Table 2.  Fragmentation index of forest patch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森林类型
    Forest Type
    年份
    Year
    MPS PD LPI FS1 FN MNN MPI
    针叶林 1992 4.416 0.226 0.76 0.35 0.071 140.95 177.01
    1996 4.951 0.202 0.58 0.35 0.065 141.85 162.13
    2002 7.154 0.140 0.71 0.36 0.052 133.46 602.87
    2006 7.821 0.128 2.29 0.36 0.049 126.12 1665.37
    2012 8.827 0.113 3.67 0.37 0.039 126.66 3653.06
    针阔混交林 1992 5.839 0.171 1.06 0.34 0.026 187.42 310.76
    1996 5.336 0.187 0.71 0.33 0.027 184.50 168.72
    2002 6.459 0.155 0.86 0.35 0.021 192.56 307.00
    2006 5.996 0.167 0.45 0.34 0.022 180.27 184.63
    2012 6.790 0.147 1.14 0.36 0.023 167.56 397.26
    常绿阔叶林 1992 5.492 0.182 0.15 0.32 0.006 273.73 75.31
    1996 5.906 0.169 0.33 0.31 0.006 283.72 152.99
    2002 6.016 0.166 0.20 0.31 0.005 314.92 104.58
    2006 5.727 0.175 0.16 0.31 0.005 295.20 97.58
    2012 5.821 0.172 0.16 0.31 0.005 278.05 83.62
    落叶阔叶林 1992 5.195 0.193 0.85 0.31 0.024 225.30 172.30
    1996 5.815 0.172 0.45 0.31 0.021 240.22 137.59
    2002 5.795 0.173 0.29 0.31 0.017 251.89 113.30
    2006 5.203 0.192 0.33 0.31 0.019 219.19 139.74
    2012 5.225 0.191 0.44 0.32 0.020 201.19 149.94
    灌木林 1992 5.533 0.181 1.57 0.33 0.049 165.46 586.82
    1996 6.879 0.145 1.29 0.33 0.040 180.55 648.57
    2002 9.467 0.106 1.18 0.35 0.028 184.96 698.77
    2006 9.000 0.111 1.26 0.34 0.029 172.57 1 078.57
    2012 9.480 0.105 1.46 0.34 0.028 162.11 1 220.83
    总体 1992 5.085 0.197 1.57 0.34 0.177 195.72 1 320.02
    1996 5.650 0.177 1.29 0.34 0.159 201.68 1 271.68
    2002 7.326 0.136 1.18 0.35 0.123 212.85 1 828.89
    2006 7.291 0.137 2.29 0.34 0.123 192.87 3 175.52
    2012 7.833 0.128 3.67 0.35 0.115 185.14 5 304.17
    下载: 导出CSV
  • [1]

    Haber W. Landscape ecology as a bridge from ecosystems to human ecology[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4, 19(1): 99-106. doi: 10.1111/j.1440-1703.2003.00615.x
    [2]

    Forman R.T. T and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M]. New York: Willey. 1986.
    [3] 傅伯杰, 陈利顶, 王军, 等.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3): 247-255.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3.03.002

    [4]

    Forman R T T.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 Landscape Ecology, 1995, 10(3): 133-142. doi: 10.1007/BF00133027
    [5]

    Peng L, Zhou Z, Wang P, et 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alysi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13, 11(3): 2059-2064.
    [6]

    Teng M, Zeng L, Zhou Z, et al. Responses of landscape metrics to altering grain siz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landscape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6, 75(13): 1-13.
    [7]

    Wang J L, Shao J A, Yang-Bing L I. Geo-Spectrum based analysis of crop and forest land use change in the recent 20 year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2): 235-247.
    [8]

    Yang H, Wang G, Wang L, et al.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water quality in headwater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6, 23(12): 11448-11460. doi: 10.1007/s11356-015-5922-4
    [9] 曾立雄, 王鹏程,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估算及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 2008, 28(8): 3808-3816.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8.08.037

    [10] 李明诗, 刘图强, 潘洁. 森林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以美国阿拉巴马州为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6): 57-59. doi: 10.3969/j.issn.1000-5382.2010.06.019

    [11] 赵锐锋, 姜朋辉, 赵海莉, 等.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J]. 生态学报, 2013, 33(14): 4436-4449.

    [12] 张煜星, 严恩萍, 夏朝宗, 等. 基于多期遥感的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破碎化演变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7): 1-7.

    [13] 邵景安, 张仕超, 魏朝富. 基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189-2203.

    [14] 赵静, 吴昌广, 周志翔, 等. 三峡库区1988-2007年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1): 30-38.

    [15]

    Mcgarigal K, Sa Cushman, AND E Ene. FRAGSTATS v4: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Categorical and Continuous Maps. Computer software program produced by the auth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Available at the following web site: http://www.umass.edu/landeco/research/fragstats/fragstats.html[J]. 2012,
    [16] 由畅, 周永斌, 于丽芬. 景观破碎化数量分析方法概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5): 146-151.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06.05.040

    [17] 国洪磊, 周启刚, 焦欢, 等.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2): 313-317.

    [18] 张磊, 吴炳方, 朱亮, 等.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耕地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297-304.

    [19] 彭丽.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0] 孙晓娟, 肖文发, 刘晓东.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安全格局定量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836-840.

    [21] 王雪军, 张煜星, 黄国胜, 等. 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估算[J]. 生态科学, 2014, 33(6): 1114-1121.

    [22] 吴东, 黄志霖,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氮素输出控制效应: 以兰陵溪小流域为例[J]. 环境科学, 2016(8): 2940-2946.

    [23]

    Wang G, Yang H, Wang L, et al. Using the SWAT model to assess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runoff generation in headwaters[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4, 28(3): 1032-1042. doi: 10.1002/hyp.9645
    [24]

    Lai J, Zhang M, Xie Z.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Shiping Forest Park,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6, 14(5): 435-443. doi: 10.1360/biodiv.060008
  • [1] 孙晓娟肖文发刘晓东 .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安全格局定量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836-840.
    [2] 张素红李森王金华郝俊民吴波 . 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 761-767.
    [3] 程瑞梅肖文发李新新李建文 . 三峡库区柏木林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3): 382-386.
    [4] 付甜朱建华肖文发曾立雄 .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生长预测.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 429-434.
    [5] 王娜程瑞梅肖文发沈雅飞 . 三峡库区马尾松根和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4): 536-544.
    [6] 王娜程瑞梅肖文发沈雅飞 . 三峡库区马尾松细根分解及其养分释放.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1): 18-2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1.003
    [7] 王婷高德强徐庆靳翔张蓓蓓左海军 . 三峡库区秭归段大气降水δD和δ18O特征及水汽来源.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6): 88-9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6.011
    [8] 陈天程瑞梅肖文发曾立雄沈雅飞王丽君孙鹏飞张萌李璟 . 三峡库区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氮矿化对水热变化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2): 27-3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247
    [9] 程瑞梅肖文发马娟李建文 . 三峡库区灌丛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2): 129-133.
    [10] 王丽君程瑞梅肖文发杨邵沈雅飞郭燕雷蕾曾立雄 . 三峡库区水位消落植被土壤pH、阳离子含量随海拔及年际的动态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12-2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2
    [11] 甘丽萍任立李豪王立春 .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桦(Betula nigra)周期性水淹后的生理与结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1): 146-15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1.018
    [12] 李伟贾宝全王成郄光发 . 北京市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5): 747-752.
    [13] 黄雨霖赵汉章陈明珊祁月清 . 三峡库区坡地植被─土壤环境变化及土地利用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5): 520-527.
    [14] . 三峡库区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2): 246-251.
    [15] . 梅州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2): -.
    [16] 丁向阳 . 南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1): 114-117.
    [17] 朱妮妮秦爱丽郭泉水朱莉许格希裴顺祥 . 三峡水库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植被空间分异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1): 109-115.
    [18] 范少辉洪志猛叶功富刘荣成张建生肖胜 . 福建沿海惠安县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评价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623-629.
    [19] 洪奕丰王小明周本智林辉陈柏海李晓靖 . 玉环县沿海防护林景观格局及其高程响应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2): 182-189.
    [20] 孙晓娟范文义蔡体久 . 基于GIS平台的公别拉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景观格局与功能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257-262.
  • 加载中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46
  • HTML全文浏览量:  961
  • PDF下载量:  65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7-14
  • 刊出日期:  2017-08-01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通讯作者: 肖文发, xiaowenf@caf.ac.cn
    作者简介: 陈雅如(1984—), 女,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 景观恢复等, E-mail: chenyaru09@126.com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 2.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 3.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GYHY201406035

摘要:  目的 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1992—2012年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为森林景观恢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基础研究。 方法 利用5期代表三峡工程不同建设阶段的遥感影像,揭示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从斑块面积分级和景观指数两个角度分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过程。 结果 1992—2012年间,耕地和林地始终是三峡库区最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大幅减少,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森林景观结构比较稳定,呈现出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态势。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库区库首和腹地西部,20年间森林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呈"首尾平稳、腹地迅速增加"的趋势。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分级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细碎斑块数量多面积小,100 hm2以上大斑块数量少面积大,但20年间两极分化的情况明显缓解,零星散布的森林斑块显著减少,集中连片的森林斑块数量增加且面积增大。20年间库区森林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了54%,最大斑块指数提高了1.34倍,平均邻近指数提高了3.02倍,其中针叶林的景观优势度明显增加。 结论 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库区森林景观逐渐恢复,破碎化程度缓解,连通性提高,但在景观格局上仍分布不均:库首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以马尾松林居多、景观多样性欠佳,库尾都市区及长江沿线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地带性植被的比重应进一步提升。

English Abstract

  •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地表综合体[1]。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三个特征,即格局、功能和动态[2]。景观格局指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3],是景观功能的支体,是景观动态的组分,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基础内容。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的外在表现,即对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分析框架的具体化[4]。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数量化分析景观格局已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手段,以“斑块—廊道—基质”为基本理论发展起来的景观指数成为景观格局分析的重要工具[5-6]

    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处于山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三峡工程的实施,淹没大量陆地,改变天然水流条件,大量移民开垦耕地、大兴土木,使该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巨大变化,破坏植被尤为严重[7-8]。研究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在三峡工程建设前、中、后发生的变化,能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研究。

    本研究利用5期遥感影像代表三峡工程不同建设阶段,分析了1992—2012年间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从斑块面积分级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两个角度说明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过程,为三峡库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 三峡库区是指按三峡大坝蓄水到175 m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地区,位于106°16′111°28′ E、28°56′31°44′ N之间,包括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武隆县、长寿区、涪陵区、渝北区、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江津区共26个区(县),面积约5.8×104 km2,2012年总人口约2 068.02万人。三峡库区地形东高西低,自东向西地貌由低、中山逐渐向低山丘陵过渡,山地约占74%、丘陵约占22%、平原和坝地仅占4%。三峡库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平均气温山地区1014℃、河谷区1719℃,多年年均降水量1 0001 200 mm,具有春早、夏热、冬暖、秋雨连绵、云雾多、湿度大、光照少、生长期长和伏旱等特征。

    • 本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为三峡库区1992—2012年间Landsat TM / ETM+/OLI卫星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30 m。按照三峡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1992年、1996年、2002年、2006年、2012年这5个研究时点,分别代表工程建设前期论证、大江截流、正式蓄水、工程全面建成以及工程蓄水至175 m全面运行这5个阶段。针对每个时间节点,选择同一年份或者临近年份中相同季节、云雾量较少、图像质量较好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并利用三峡库区2003、201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小班数据,以及野外实地踩点调查作为辅助数据。

    • 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训练区采集、分类、分类后除噪平滑4个步骤。首先利用ERDAS IMAGINE 9.2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校正、图像增强、图像拼接和图像裁剪等预处理,然后采用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进行遥感解译。参照我国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结合前期研究结果[9],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裸地6个一级地类,并将林地细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5个二级地类。通过与2003年、2013年三峡库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以及Google Earth高清影像进行比对,并结合野外GPS实地踩点调查进行分类后修正及解译精度验证,总体分类精度均超过85%,能够满足分析需求。

    • 本研究分析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总体结构与分布以及随三峡工程进展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并以森林景观斑块的破碎化作为切入点[10-11],从斑块面积大小等级、破碎化指数两方面分析森林景观与森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过程[12]

      森林景观变化动态度K可定量描述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速度和趋势,其表达式为:

      $ K = \frac{{\sum\limits_{i = 1}^n {\left| {{U_{bi}} - {U_{ai}}} \right|} }}{{\sum\limits_{i = 1}^n {{U_{ai}}} }} \times {T^{ - 1}} \times 100\% $

      (1)

      式中,UaiUbi分别为研究初期和末期两个时点第i类森林类型的面积,i=1, 2, 3, 4, 5;T为研究时段,当T设定为年时,K值就是研究区森林景观的年变化动态度[13-14]

      在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破碎化的分析上,采用景观破碎化与连通性指数进行定量分析,选取斑块平均面积(MPS)、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FS1)、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FN)来衡量斑块破碎化程度,选取平均最近距离(MNN)和平均邻近指数(MPI)来分析斑块间的连通性和聚集程度。同时,对库区森林景观斑块按面积等级<5、510、1020、2050、50100、≥100 hm2进行分级统计,分析每个斑块面积等级的斑块数量及比例、斑块面积及比例、平均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密度。部分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其它常用景观指数的计算公式和生态学意义参见文献[15-16],上述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4.2中进行计算。

      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

      $ F{S_1} = 1 - 1/MSI $

      (2)

      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

      $ FN = \left( {{N_p} - 1} \right)/{N_c} $

      (3)

      式中,MSI为景观斑块的平均形状指数;FN为整体/某森林景观类型的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Np为森林景观斑块总数/某森林景观类型的斑块数;Nc为森林景观的方格网格子总数;FN的值域为[0, 1],0表示景观完全未被破坏即无生境破碎化的存在,1表示景观已完全破碎。

    • 1992—2012年间,三峡库区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变化(图 1):这20年间,耕地和林地始终是库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两者占库区面积的93%96%;而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且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耕地的减速在增大,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转变。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三者的面积逐年增加,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建设用地,2012年比1992年增加了5倍;其次是水域,2012年是1992年的2倍;林地面积比1992年增加了将近60%,由于林地是三峡主要的景观类型面积基数大,20年间林地面积增加了131.73×104 hm2

      图  1  三峡库区1992—2012年主要景观类型及分布

      Figure 1.  Major landscape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1992—2012年间,三峡库区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1992年、1996年库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04.17×104 hm2、208.54×104 hm2和35.30%、36.06%;2002年到2006年再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约8%、7%、6%,最终达到58.08%,面积增加为335.90×104 hm2。森林景观结构比较稳定,呈现出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态势,但在三峡工程的不同阶段,各森林类型的面积变化有所不同。针叶林一直是库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在1996—2006年三峡工程从大江截流到水库全面建成的10年间,针叶林面积大幅增加,从74.97×104 hm2增加到127.29×104 hm2。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在工程建设初期有所下降,之后则稳步提升,增幅20%左右,2012年针阔混交林面积达到58.40×104 hm2。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面积比较平稳,保持在10×104 hm2和30×104 hm2左右。灌木林是库区中仅次于针叶林的主要森林类型,面积从1992—2012年逐渐增加,且增速加大,面积从1992年61.93×104 hm2增加到2012年99.72×104 hm2

    • 根据三峡库区的地形地貌,将库区分为库首、腹地、库尾三大部分(图 3),其中库首即湖北段宜昌市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和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库尾即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城七区和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库区腹地以万州区为分界点,万州区以西的涪陵区、丰都县、忠县、石柱县、武隆县为腹地(西),万州区(含)以东的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为腹地(东)。由图 1图 3可看出,三峡库区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的腹地(东)与秦巴山地的库首,腹地(西)喀斯特山地武隆县、丰都县和石柱县,以及江津区南部的低山丘陵区。

      图  2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结构时间演变图

      Figure 2.  Forest structur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图  3  三峡库区1992—2012年各区县森林覆盖率演变图

      Figure 3.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each count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1992—2012年间三峡库区森林面积自西向东显著增加,由点状、零星分布向连续、成片分布。库首与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的林地集中连片、空间连续性强,1992—2012年间库首平均森林覆盖率达73.16%;库区腹地南半部分林地面积较集中,北半部分的平行岭谷区以耕地为主,镶嵌林地,1992—2012年间库区腹地平均森林覆盖率为41.38%;库尾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林地集中在江津区南部,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及周边,20年间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2.39%。

      1992—2002年间,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呈现出“首尾平稳、腹地迅速增加”的态势。库首四区县的年变化动态度较低,其中兴山县年均动态度仅0.48%,但森林覆盖率一直处于最高,在76%92%之间;其他三区县的变化幅度接近,秭归县呈连续上升趋势,年均动态度2.12%;夷陵区与巴东县则是先下降后上升,年均动态度1%左右。三峡库尾森林景观的年变化动态度在4%5.5%之间,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普遍较低,重庆主城区、渝北区、长寿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12年的20%左右;而库尾的主要林区江津区和巴南区在三峡工程开始前10年无显著变化,后10年则大幅提高,由20%增加到43%左右。库区腹地是林地大幅增加的主要区域,其中云阳县的年均动态度高达13.36%,其次是忠县8.18%、奉节县7.39%、开县7.26%、巫山县6.47%、巫溪县6.03%;并且森林覆盖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云阳县的森林覆盖你率2012年比1992年增加了2.67倍,忠县、奉节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分别增加了1.64、1.47、1.45、1.29、1.21倍。库区腹地森林景观年均动态度较低的集中在腹地西南部,即石柱县、丰都县、武隆县三县,处于喀斯特山地区,是库区林地的主要分布区,森林覆盖率提高空间较小。

      图  4  三峡库区1992—2012年各区县林地年变化动态度

      Figure 4.  Annual change degree of each count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 对1992、1996、2002、2006、2012年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按斑块面积<5、510、1020、2050、50100、≥100 hm2进行分级统计,分析每个等级的斑块数量及比例、斑块面积及比例、平均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密度,从而分析森林景观的破碎化过程。

      表 1可知,库区森林景观的斑块数量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面积<5 hm2的斑块数量比例20年间平均达到86%,而所占面积比例平均为17%;面积>100 hm2的斑块数量比例平均为0.7%,但面积比例占到50%。1992—2012年间,库区森林斑块总数先减少后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则持续上升。对于面积<10 hm2的零星散布斑块而言,1992—2012年间斑块数量比例逐渐下降、面积比例也逐年下降,而平均斑块面积则持续增加;而面积在1050 hm2的中等斑块,斑块数量比例、面积比例、平均斑块面积均无显著变化;面积大于50 hm2的大斑块在斑块数量比例、面积比例、平均斑块面积三方面都保持上升趋势,其中面积>100 hm2的林地平均斑块面积由1992年的406.97 hm2增加到2012年的557.11 hm2,增加了37%。对森林景观斑块面积的分级分析反映出1992—2012年间,库区零星散布的森林斑块显著减少,森林破碎化程度逐步减小,集中连片的森林斑块数量增加、面积增大,森林景观呈现出异质、不连续向均质、连续的发展趋势。

      表 1  1992—2012年三峡库区森林斑块分级统计

      Table 1.  Graduation statistics of forest patch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斑块大小等级
      Patch size rank/hm2
      年份
      Year
      数量
      Quantity/个
      数量比例
      Percentage/%
      总面积
      Total Area/104hm2
      面积比例
      Percentage/%
      平均斑块面积
      Mean Patch Size/hm2
      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个·hm-2)
      <5 1992 355 435 88.52 44.36 21.73 1.25 0.801 2
      1996 322 387 87.35 41.18 19.75 1.28 0.782 8
      2002 295 883 85.03 39.36 15.44 1.33 0.751 7
      2006 351 197 86.23 45.64 15.37 1.30 0.769 5
      2012 366 431 85.45 48.35 14.39 1.32 0.757 9
      5~10 1992 22 263 5.54 15.53 7.61 6.98 0.143 4
      1996 22 035 5.97 15.39 7.38 6.98 0.143 2
      2002 23 517 6.76 16.49 6.47 7.01 0.142 6
      2006 25 681 6.31 17.98 6.05 7.00 0.142 9
      2012 28 595 6.67 19.99 5.95 6.99 0.143 1
      10~20 1992 11 870 2.96 16.54 8.1 13.94 0.071 7
      1996 12 017 3.26 16.80 8.06 13.98 0.071 5
      2002 13 696 3.94 19.24 7.55 14.04 0.071 2
      2006 14 541 3.57 20.37 6.86 14.01 0.071 4
      2012 16 102 3.75 22.56 6.72 14.01 0.071 4
      20~50 1992 7 422 1.85 22.65 11.09 30.51 0.032 8
      1996 7 876 2.13 23.99 11.5 30.46 0.032 8
      2002 9 119 2.62 27.91 10.95 30.60 0.032 7
      2006 9 672 2.37 29.63 9.98 30.63 0.032 6
      2012 10 876 2.54 33.29 9.91 30.61 0.032 7
      50~100 1992 2 342 0.58 16.17 7.92 69.05 0.014 5
      1996 2 495 0.68 17.23 8.26 69.04 0.014 5
      2002 2 968 0.85 20.55 8.06 69.24 0.014 4
      2006 3 150 0.77 21.77 7.33 69.10 0.014 5
      2012 3 459 0.81 23.97 7.14 69.30 0.014 4
      >100 1992 2 185 0.54 88.92 43.55 406.97 0.002 5
      1996 2 259 0.61 93.95 45.05 415.89 0.002 4
      2002 2 782 0.8 131.38 51.54 472.27 0.002 1
      2006 3 024 0.74 161.58 54.41 534.33 0.001 9
      2012 3 370 0.79 187.75 55.89 557.11 0.001 8
    • 从景观指数的层面分析森林景观的破碎化过程(表 2),平均斑块面积MPS和斑块密度PD反映整体景观的破碎情况,1992—2012年间,库区森林景观MPSPD呈逐年递增与递减趋势,其中针叶林、灌木林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一致,说明森林整体由破碎向大面积斑块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景观格局过渡,特别是针叶林和灌木林。最大斑块指数LPI反映景观组成类型的优势度,库区森林LPI先下降后上升,由1992年的1.57上升到2012年的3.67,景观优势度显著增加,其中针叶林LPI的增幅最大,2012年比1992年增加了3.83倍,并且经过20年的转变,针叶林在库区森林类型中占绝对优势。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FS1在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年份上都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库区20年间的斑块形状破碎情况趋于一致。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FN反映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和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1992—2012年间,库区森林景观FN从0.177持续下降到0.115,其中针叶林从0.071持续下降到0.039,说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改善。平均最近距离MNN和平均邻近指数MPI从斑块间距离远近的角度分析斑块的连通性和聚集程度。一般来说MNN值大,反映出同类型斑块间相隔距离远,分布较离散;反之,说明同类型斑块间相距近,呈团聚分布;MPI值小,表明同类型斑块间离散程度高,反之,表明同类型斑块间邻近度高,景观连接性好。1992—2012年,库区森林景观MNN先上升后下降,2012年比1992年减少了5.4%;MPI先小幅下降后大幅上升,增加约3倍;不同森林类型景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MPI呈现出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上述规律说明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大江截流、库区蓄水、移民搬迁导致库区森林景观日益破碎,之后由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的投入与实施,库区森林景观得到了有效恢复,大面积斑块数量增加,斑块趋于集中连片、团聚度提高、连通性增强。

      表 2  1992—2012年三峡库区森林斑块破碎度指数

      Table 2.  Fragmentation index of forest patch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2 to 2012

      森林类型
      Forest Type
      年份
      Year
      MPS PD LPI FS1 FN MNN MPI
      针叶林 1992 4.416 0.226 0.76 0.35 0.071 140.95 177.01
      1996 4.951 0.202 0.58 0.35 0.065 141.85 162.13
      2002 7.154 0.140 0.71 0.36 0.052 133.46 602.87
      2006 7.821 0.128 2.29 0.36 0.049 126.12 1665.37
      2012 8.827 0.113 3.67 0.37 0.039 126.66 3653.06
      针阔混交林 1992 5.839 0.171 1.06 0.34 0.026 187.42 310.76
      1996 5.336 0.187 0.71 0.33 0.027 184.50 168.72
      2002 6.459 0.155 0.86 0.35 0.021 192.56 307.00
      2006 5.996 0.167 0.45 0.34 0.022 180.27 184.63
      2012 6.790 0.147 1.14 0.36 0.023 167.56 397.26
      常绿阔叶林 1992 5.492 0.182 0.15 0.32 0.006 273.73 75.31
      1996 5.906 0.169 0.33 0.31 0.006 283.72 152.99
      2002 6.016 0.166 0.20 0.31 0.005 314.92 104.58
      2006 5.727 0.175 0.16 0.31 0.005 295.20 97.58
      2012 5.821 0.172 0.16 0.31 0.005 278.05 83.62
      落叶阔叶林 1992 5.195 0.193 0.85 0.31 0.024 225.30 172.30
      1996 5.815 0.172 0.45 0.31 0.021 240.22 137.59
      2002 5.795 0.173 0.29 0.31 0.017 251.89 113.30
      2006 5.203 0.192 0.33 0.31 0.019 219.19 139.74
      2012 5.225 0.191 0.44 0.32 0.020 201.19 149.94
      灌木林 1992 5.533 0.181 1.57 0.33 0.049 165.46 586.82
      1996 6.879 0.145 1.29 0.33 0.040 180.55 648.57
      2002 9.467 0.106 1.18 0.35 0.028 184.96 698.77
      2006 9.000 0.111 1.26 0.34 0.029 172.57 1 078.57
      2012 9.480 0.105 1.46 0.34 0.028 162.11 1 220.83
      总体 1992 5.085 0.197 1.57 0.34 0.177 195.72 1 320.02
      1996 5.650 0.177 1.29 0.34 0.159 201.68 1 271.68
      2002 7.326 0.136 1.18 0.35 0.123 212.85 1 828.89
      2006 7.291 0.137 2.29 0.34 0.123 192.87 3 175.52
      2012 7.833 0.128 3.67 0.35 0.115 185.14 5 304.17
    • 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敏感脆弱区,三峡水库的修建给库区已失衡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经济优化转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992—2012年间,耕地和林地始终是三峡库区最主要景观类型[17],耕地大幅减少林地逐年增加,耕地转化成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人为因素是造成上述景观格局改变的关键[18]: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百万移民搬迁、城镇迁移重建、公路铁路建设,造成了耕地的大量占用、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国家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生态恢复措施,及其逐步显现的生态效益,是景观格局改变的重要因素。

      三峡库区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双双稳步提升,但森林景观结构比较稳定,呈现出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态势[19]。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库首和腹地西部,森林资源自西向东由渝中库尾经渝东库区腹地到鄂西库首逐渐增多,空间分布呈由点状、零星分布向连续、成片分布过渡,20年间森林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呈“首尾平稳、腹地迅速增加”的趋势。

      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分级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斑块面积小的细、碎、散斑块占斑块数量的85%以上,而面积仅占17%;百公顷以上的集中、连片斑块数量仅占0.7%,而面积占到50%。1992—2012年间,两极分化的情况明显缓解,零星散布的森林斑块显著减少,集中连片的森林斑块数量增加、面积增大,2012年库区森林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比1992年增加了54%。景观格局指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了相同的变化规律,20年间森林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逐年递增、斑块密度逐年下降,斑块形状破碎情况无明显变化,最大斑块指数较1992年提高了1.34倍,平均邻近指数提高了3.02倍,其中针叶林的景观优势度明显增加。

    •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20-23]。研究表明,经过近20年的建设,库区生态恢复已初见成效,森林景观由破碎斑块向大面积斑块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景观格局过渡,景观类型内、外部连通性提高。但在景观格局上还存在分布不均:库区西部上游位置,尤其是沿江、低海拔区域及主要城区附近,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森林景观破碎度明显大于中下游地带,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尤其是地带性植被恢复仍有很大差距;而东部下游,尤其是鄂西四县,虽森林覆盖率高、破碎化程度小,但以马尾松林居多、景观多样性欠佳[24]

      因此,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同时,应更注意加强长江沿线及西部都市区的森林景观建设以及东部下游地区的景观多样性恢复。从水库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尤其注重森林的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整体提升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达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