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山桐子的地理分布及其潜在适宜栽培区区划

刘芙蓉 罗建勋 杨马进

引用本文:
Citation:

山桐子的地理分布及其潜在适宜栽培区区划

    作者简介: 刘芙蓉(1987-), 女, 四川成都人, 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林业资源遥感.E-mail: liu729103540@163.com.
    通讯作者: 罗建勋, jianxunl@163.com
  • 基金项目:

    山桐子高产、高含油良种选育与栽培示范 2015BAD15B02

    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 TJPT20160021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木本油料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 2016NYZ0035-06

  • 中图分类号: S794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Potential Suitable Cultivated Area for Idesia polycarpa

    Corresponding author: LUO Jian-xun, jianxunl@163.com ;
  • CLC number: S794

  • 摘要: 目的 为探明山桐子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划, 方法 本文基于气候、海拔和土壤因子数据集,结合野生山桐子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山桐子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和区划。 结果 表明:山桐子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2 500 m。温度和降雨对山桐子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条件次之,这与山桐子耐贫瘠的特性相一致。山桐子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21℃,适宜年降水量为800~1 8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3~8℃,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4℃。山桐子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山区、大巴山、武陵山、苗岭、雪峰山、武功山、武夷山、九连山、戴云山、大别山、伏牛山、云贵高原以东、大瑶山和云开大山以北地区;四川盆中丘陵区、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为一般适宜区。 结论 本文阐明了山桐子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主要气候特征,并采用Maxent进行了山桐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和适宜栽培区区划,为我国山桐子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 图 1  山桐子分布区气候变量的频率直方图

    Figure 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histograms of different climate variables for geographical region of Idesia polycarpa.

    表 1  影响山桐子分布的环境因子的贡献率

    Table 1.  Contribution rat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desia polycarpa

    因子
    Factors
    贡献率/%
    Percent contribution
    累积贡献率/%
    Accumulated percent contribution
    bio11 25.1 25.1
    bio6 23.9 49.0
    bio2 9.7 58.7
    bio4 5.4 64.1
    bio8 5.1 69.2
    bio12 5.0 74.2
    altitude 4.9 79.1
    bio5 4.1 83.1
    bio1 3.4 86.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山桐子主要分布行政区内不同等级的适宜栽培区面积

    Table 2.  Different grades of suitable distribution area in China

    地区
    provinces
    面积/km2
    最适宜栽培区
    High potential
    较高适宜栽培区
    Good potential
    一般适宜栽培区
    Moderate potential
    较低适宜栽培区
    High potential
    四川 41 692 57 085 70 884 17 769
    重庆 19 070 35 775 20 408 2 485
    陕西 27 846 12 499 20 516 16 432
    贵州 44 057 90 369 22 521 11 246
    湖南 56 856 113 756 35 225 5 738
    湖北 45 981 52 809 64 808 13 613
    江西 65 744 81 945 17 003 2 101
    河南 6 687 15 644 68 424 34 439
    安徽 11 751 23 616 28 450 16 632
    浙江 14 647 42 381 31 063 7 520
    福建 25 627 65 340 20 245 4 941
    广东 32 057 41 842 31 588 22 990
    广西 30 131 63 780 98 603 33 678
    台湾 1 605 4 715 11 734 6 486
    其它地区 7 966 24 315 135 757 141 561
    合计 431 717 725 871 677 229 337 631
    下载: 导出CSV
  • [1] 江锡兵, 龚榜初, 李大伟, 等. 山桐子自然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113-117. doi: 10.3969/j.issn.1001-1498.2013.01.019

    [2] 龚榜初, 李大伟, 江锡兵, 等. 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及其理化指标变异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a, 32(8): 1680-1685.

    [3] 王艳梅, 王东洪, 刘震, 等. 不同种源山桐子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GC/MS分析[J]. 经济林研究, 2011, 29(2): 14-21. doi: 10.3969/j.issn.1003-8981.2011.02.003

    [4] 岁立云, 刘晓敏, 李周岐, 等. 山桐子果实性状的自然变异及类型划分[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8): 115-120.

    [5] 龚榜初, 李大伟, 江锡兵, 等. 不同种源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J]. 植物生理学报, 2012b, 48(5): 505-510.

    [6]

    Adhikari D, Barik S K, Upadhaya K. Habitat distribution modelling for reintroduction of Ilex khasiana Purk.,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tree species of northeastern Indi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2, 40(3): 37-43.
    [7] 姜建福, 樊秀彩, 张颖, 等. 中国三种濒危葡萄属(Vitis L. )植物的地理分布模拟[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6): 1615-1622.

    [8]

    Giljohann K M, Hauser C E, Williams N S G, et al. Optimizing invasive species control across space: willow invasion management in the Australian Alp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48(5): 1286-1294. doi: 10.1111/j.1365-2664.2011.02016.x
    [9]

    Richter R, Dullinger S, Essl F, et al. How to account for habitat suitability in weed management programmes[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13, 15(3): 657-669. doi: 10.1007/s10530-012-0316-8
    [10]

    Chapman D S, Makra L, Albertini R, et al. Modell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non-native specie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drive ragweed invasion[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6, 22(9): 3067-3079. doi: 10.1111/gcb.13220
    [11]

    Remya K, Ramachandran A, Jayakumar S. Predict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uitable habitat distribution of Myristica dactyloides Gaertn. using MaxEnt model in the Eastern Ghats, Indi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82(9): 184-188.
    [12] 胡秀, 郭微, 吴福川, 等. MaxEnt生态学模型在野生植物近自然林引种区划中的应用-以红姜花为例[J]. 广西植物, 2015, 35(3): 325-330.

    [13] 李国庆, 刘长成, 刘玉国, 等. 物种分布模型理论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33(16): 4827-4835.

    [14]

    Yuan H S, Wei Y L, Wang X G. Maxent modeling for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anghuang, an important group of medicinal fungi in China[J]. Fungal Ecology, 2015, 17: 140-145. doi: 10.1016/j.funeco.2015.06.001
    [15] 曹向锋, 钱国良, 胡白石, 等. 采用生态位模型预测黄顶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2): 3063-3069.

    [16] 殷晓洁, 周广胜, 隋兴华, 等. 蒙古栎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阈值[J]. 生态学报, 2013, 33(1): 103-109.

    [17] 张兴旺, 李垚, 方炎明. 麻栎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J]. 西北植物学报, 2014, 34(8): 1685-1692.

    [18] 王运生, 谢丙炎, 万方浩, 等. ROC曲线分析在评价入侵物种分布模型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4): 365-372. doi: 10.3321/j.issn:1005-0094.2007.04.005

    [19] 刘少军, 周广胜, 房世波. 中国橡胶种植北界[J]. 生态学报, 2016, 36(5): 1272-1280.

    [20] 冯大兰, 黄小辉, 刘芸, 等. 4种木本植物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状况及光合特性[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 37(5): 62-69.

    [21] 李垚, 张兴旺, 方炎明. 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12): 3381-3389.

    [22]

    Wang Y L.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rofton weed (Ageratina adenophora) around the world using Maxent model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2012, 25(2): 324-335.
    [23] 王伟, 田荣荣, 那立妍, 等. 基于MaxEnt生态软件划分澳洲坚果的潜在地理适生区[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3): 444-449.

    [24]

    Wong M H G, Li R, Xu M, et al.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 158(2): 401-409.
    [25] 王东洪. 不同种源山桐子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2.

    [26] 段居琦, 周广胜. 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 218-22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2.003

    [27] 胡秀, 吴福川, 郭微. 基于MaxEnt生态学模型的毛姜花潜在园林引种区预测[J]. 中国城市林业, 2013, 11(4): 28-31.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3.04.008

  • [1] 王伟田荣荣那立妍杨颖许新桥 . 基于MaxEnt生态软件划分澳洲坚果的潜在地理适生区.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3): 444-44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3.012
    [2] 张春华和菊孙永玉李昆 . 基于MaxEnt模型的毛红椿适生区预测.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 120-1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3.016
    [3] 江锡兵龚榜初李大伟吴开云赵献民 . 山桐子自然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113-117.
    [4] 何馨马文旭赵天田马庆华梁丽松王贵禧杨振 . 气候变化下濒危树种华榛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104-11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12
    [5] 薄淑文喻红稠韩长志 . 基于MaxEnt模型的核桃炭疽病适生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 1-11.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317
    [6] 张君明边磊周飞梅王兴梅杨涛张生平王伟宋敏丽许新桥 . 长柄扁桃适宜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5): 180-18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5.020
    [7] 杨民权张方秋Suzzete Searle林新曾松泉李伟雄 .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4): 359-367.
    [8] 李因刚柳新红赵勋徐梁黄勇杨成华杨治国 . 越南安息香不同分布区的群落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4): 500-504.
    [9] 许玉兰蔡年辉徐杨何承忠王大玮陈诗段安安 . 云南松主分布区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保护单元的构建.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883-891.
    [10] 李昆张春华崔永忠赵一鹤施永泽 .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55-563.
    [11] 高舒桐王思铭张翔沈丹卢志兴陈又清 . 红火蚁次适宜区本地蚂蚁群落研究——以昆明为例.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6): 20-2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039
    [12] 徐梅卿周旭东朴春根 . 中国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及其病害种类.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5): 705-714.
    [13] 姜景民刘昭息吕本树 . 火炬松种源遗传变异分析和适宜种源(区)的确定.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485-492.
    [14] 姜景民 . 中国桦木属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1): 55-62.
    [15] 陈飞王健敏孙宝刚陈晓鸣杨子祥段兆尧 . 云南松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2): 163-168.
    [16] 樊晓芸郭素娟江锡兵李艳华 . 不同栽培区气候条件对‘燕山早丰’板栗坚果经济性状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1): 22-3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96
    [17] 高传璧任华东 . 我国黑荆树适生区的划分及各区栽培技术要点. 林业科学研究, 1989, 2(5): 489-494.
    [18] 曾杰郑海水翁启杰 . 我国西南桦的地理分布与适生条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479-484.
    [19] 胡炳堂王舟莲洪顺山 . 浙闽毛竹林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地理分布*.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4): 364-370.
    [20] 张长海 . 白蜡虫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2): 192-196.
  • 加载中
图(1)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50
  • HTML全文浏览量:  1300
  • PDF下载量:  52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5-05
  • 刊出日期:  2017-12-01

山桐子的地理分布及其潜在适宜栽培区区划

    通讯作者: 罗建勋, jianxunl@163.com
    作者简介: 刘芙蓉(1987-), 女, 四川成都人, 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林业资源遥感.E-mail: liu729103540@163.com
  • 1.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81
  • 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  山桐子高产、高含油良种选育与栽培示范 2015BAD15B02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 TJPT20160021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木本油料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 2016NYZ0035-06

摘要:  目的 为探明山桐子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划, 方法 本文基于气候、海拔和土壤因子数据集,结合野生山桐子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山桐子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和区划。 结果 表明:山桐子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2 500 m。温度和降雨对山桐子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土壤条件次之,这与山桐子耐贫瘠的特性相一致。山桐子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21℃,适宜年降水量为800~1 8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3~8℃,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4℃。山桐子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山区、大巴山、武陵山、苗岭、雪峰山、武功山、武夷山、九连山、戴云山、大别山、伏牛山、云贵高原以东、大瑶山和云开大山以北地区;四川盆中丘陵区、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为一般适宜区。 结论 本文阐明了山桐子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主要气候特征,并采用Maxent进行了山桐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和适宜栽培区区划,为我国山桐子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English Abstract

  •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为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山桐子属(Idesia)落叶乔木,树干通直,枝条轮生,树形美观[1]。山桐子为亚热带阳性速生树种,其果实产量高,呈串状,入秋后红艳夺目,被喻为“美丽的树上油库”,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果实和种子含油率高达20%以上[2],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70%左右[3],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具有很高的价值。作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山桐子具有较大的产业推广前景,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良种选育、苗木繁殖、栽培技术和油脂成分等方面[3-5],而其地理分布区及气候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对该树种的适宜栽培区进行区划有利于推动山桐子产业化发展。

    物种分布模型充分利用物种现有的分布资料和环境数据,分析环境因素与物种分布区的关系,并将该关系特性用于预测物种的潜在分布区。目前,大量基于GIS技术和数学算法发展而来的物种分布模型被用于濒危植物保护[6-7]、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8-10],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11]、野生植物引种栽培区区划[12]等多个领域,如生态位因子模型(ENFA)、广义线性模型(GLM)、最大熵值模型(Maxent)、神经网各模型(ANN)、距离模型(Domain)和随机森林模型(MARS)均是重要的物种分布模型[13-14],这些生态学模型为物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许多研究者对不同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曹向锋等[15]利用Maxent、GARP、ENFA、Bioclim和Domain 5种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黄顶菊在中国范围内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不同模型的模拟精度,认为Maxent的预测结果对黄顶菊的拟合度较高,预测的效果较好。殷晓洁等[16]利用Maxent模拟的蒙古栎潜在分布区域覆盖了蒙古栎实际地理分布点的98%,表明模拟的我国蒙古栎地理分布与实际分布非常符合,并利用我国蒙古栎的地理分布概率与主导气候因子的关系,得出了主导气候因子的阈值。Maxent模型是基于最大熵理论发展起来的生态位模型,在物种潜在分布区的预测中效果较好,被广泛用于经济作物的栽培区适宜性评价。采用物种分布模型对其地理分布范围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对于指导山桐子的栽培推广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山桐子的野生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Maxent模型对其适宜栽培区进行预测,以期为山桐子推广栽培的生产实践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 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www.cvh.org.cn/)和国家科技部教学标本资源共享平台(http://mnh.scu.edu.cn/)等数据库,收集全国范围内山桐子标本信息,选取野生分布的位置,并查阅相关文献记录。结合山桐子实地调查,采用GPS对山桐子野生资源分布位置进行定位,整理分布样点,剔除重复的数据分布点,共确定了220个野生山桐子分布点,利用ArcGIS软件整理成shp格式文件,用于绘制山桐子地理分布图。

    • 本文选择了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环境因子数据集,主要包括:气候、海拔和土壤条件,共24个因子作为环境数据集。气候和海拔数据来源于世界气候数据库(http://www.worldclim.org),气候数据是采用各地气象站的气象信息进行插值生成的全球气候数据,包括与温度和降水量相关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17],包括:年平均气温(bio1)、平均月气温变化范围(bio2)、等温性(bio3)、气温季节变化方差(bio4)、极端最高气温(bio5)、极端最低气温(bio6)、年气温幅度(bio7)、雨季平均气温(bio8)、干季平均气温(bio9)、最暖季平均气温(bio10)、最冷季平均气温(bio11)、年降水量(bio12)、最湿月降水量(bio13)、最干月降水量(bio14)、季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最湿季降水量(bio16)、最干季降水量(bio17)、最暖季降水量(bio18)、最冷季降水量(bio19),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http://nfgis.nsdi.gov.cn/)。土壤数据采用“基于世界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数据集”数据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 km。选择0~30 cm表层土壤的4个因子,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密度,利用ArcGIS软件对土壤数据进行投影转换、裁剪,以获得空间分辨率为30″的数据。

    • 采用基于最大熵原理开发的Maxent模型软件,进行物种潜在分布区预测。将野生山桐子的220个有效分布点导入Maxent模型进行模拟,并生成分布图。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为山桐子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概率P,取值范围0~1,值越接近于1则栽培区的适宜性越高,值为0则表明该区域不适宜栽培山桐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评估。ROC曲线以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以真阳性率为纵坐标绘制曲线,ROC曲线分析法是目前最佳的评价指标之一,在物种潜在分布区预测模型评价中应用广泛[18]。AUC值越大,则表示预测效果越好。通常AUC值的评估标准为:0.90~1.0(非常好)、0.80~0.90(好)、0.70~0.80(一般)、0.60~0.70(较差)、0.50~0.60(失败,fail)[19]。根据文献及实地栽培区验证,可将预测的区域划分为5个等级: 最适宜区(0.5≤P≤1)、较高适宜区(0.3≤P<0.5)、一般适宜区(0.1≤P<0.3)、低适宜区(0.05≤P<0.1)和不适宜区(P<0.05)。

    • 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主要受到海拔、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环境因子随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变化,调控着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地理分布范围。野生山桐子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主要在四川盆周山地、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区。山桐子的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2 500 m,最低处位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最高处位于云南地区。我国山桐子的分布北缘为陇南山地-秦巴山区-伏牛山-大别山,南缘为南岭-赣闽南部山丘,西缘为四川盆周山地-云贵高原以东山区,东缘为台湾岛。根据山脉走势和地形特征来看,山桐子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周山区、大巴山、方斗山、武陵山、大娄山、苗岭、雪峰山、九连山、武功山、武夷山、伏牛山、武当山和大别山等山系及一些中低山丘陵区。

    • 利用最大熵模型评价25个环境因子对野生山桐子的贡献率,以筛选并确定影响山桐子分布的主导因子。本文选择累积贡献率达85%的因子作为影响山桐子分布的主要因子,其贡献率见表 1,按顺序大小依次为:最冷季平均气温(bio11)>极端最低气温(bio6)>平均月气温变化范围(bio2)>气温季节变化方差(bio4)>雨季平均气温(bio8)>年降水水(bio12)>海拔>极端最高气温(bio5)>年均气温(bio1)。贡献率的排序表明: 低温对山桐子分布区的影响极其重要,限制着植物是否能安全越冬;月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和气温季节变化方差则反映了物种对温差变化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影响植物的正常花芽分化及开花结实等;雨季平均气温反映了山桐子在生长季对水热同步的需求;年降水量反映了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需求和耐受能力;海拔反映了山桐子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范围;极端最高气温反映了山桐子对高温的耐受范围;年均气温反映了植物对全年总热量的需求范围。前9个累积贡献率达86.6%,这表明山桐子对温度的要求很高,而土壤因子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山桐子根系发达,耐贫瘠,对土壤养分条件的要求不太严格,因此,山桐子在重庆等地区的石漠化治理造林中应用较广泛[20]

      表 1  影响山桐子分布的环境因子的贡献率

      Table 1.  Contribution rat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desia polycarpa

      因子
      Factors
      贡献率/%
      Percent contribution
      累积贡献率/%
      Accumulated percent contribution
      bio11 25.1 25.1
      bio6 23.9 49.0
      bio2 9.7 58.7
      bio4 5.4 64.1
      bio8 5.1 69.2
      bio12 5.0 74.2
      altitude 4.9 79.1
      bio5 4.1 83.1
      bio1 3.4 86.6

      温度和降雨是影响植物分布范围的重要气候因素,其中,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是影响山桐子分布的主要因素。野生山桐子分布区气候因子的频率分布见图 1,将累积频率大于90%的高频率区间作为最适宜生存的气候条件[21],则山桐子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9~23℃,以13~21℃为适宜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600~2 000 mm,以800~1 800 mm为适宜的年降水量;可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8~10℃,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3~8℃;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4℃。

      图  1  山桐子分布区气候变量的频率直方图

      Figure 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histograms of different climate variables for geographical region of Idesia polycarpa.

    • 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AUC值为0.956,表明所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达到了非常好的水平。山桐子潜在适宜栽培区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区有很好的一致性,其潜在适宜栽植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山桐子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山区、大巴山、武陵山、苗岭、雪峰山、武功山、武夷山、九连山、戴云山、大别山、伏牛山、云贵高原以东、大瑶山和云开大山以北地区;而四川盆中丘陵地区、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为一般适宜区,经人工栽培试点的验证,山桐子在该区域可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结实;在一般适宜区与不适宜区的过渡地带,为较低适宜区;而当适宜性P<0.05的地区,不宜栽植山桐子。

      表 2可知:山桐子在我国的最适宜区面积为431 717 km2,较适宜生长区面积为725 871 km2,一般适宜区为677 229 km2,较低适宜区为337 631 km2。适宜栽培区总面积较大的主要包括: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地区;而云南、甘肃、江苏、山东等省的适宜栽培区面积相对较小,统一归并在其它地区。

      表 2  山桐子主要分布行政区内不同等级的适宜栽培区面积

      Table 2.  Different grades of suitable distribution area in China

      地区
      provinces
      面积/km2
      最适宜栽培区
      High potential
      较高适宜栽培区
      Good potential
      一般适宜栽培区
      Moderate potential
      较低适宜栽培区
      High potential
      四川 41 692 57 085 70 884 17 769
      重庆 19 070 35 775 20 408 2 485
      陕西 27 846 12 499 20 516 16 432
      贵州 44 057 90 369 22 521 11 246
      湖南 56 856 113 756 35 225 5 738
      湖北 45 981 52 809 64 808 13 613
      江西 65 744 81 945 17 003 2 101
      河南 6 687 15 644 68 424 34 439
      安徽 11 751 23 616 28 450 16 632
      浙江 14 647 42 381 31 063 7 520
      福建 25 627 65 340 20 245 4 941
      广东 32 057 41 842 31 588 22 990
      广西 30 131 63 780 98 603 33 678
      台湾 1 605 4 715 11 734 6 486
      其它地区 7 966 24 315 135 757 141 561
      合计 431 717 725 871 677 229 337 631

      从最适宜栽培区来看,江西的面积最大,为65 744 km2,其次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陕西和福建,而重庆、浙江、安徽、河南和台湾的最适宜栽培区面积相对较小。从较高适宜栽培区来看,湖南的面积最大,为113 756 km2,其次为贵州、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北、浙江、广东和重庆,而河南、陕西、台湾的较高适宜栽培区面积相对较小。从一般适宜栽培区来看,广西的面积最大,为98 603 km2,其次为四川、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浙江、安徽、贵州、陕西、重庆和福建,而江西、台湾的一般适宜栽培区面积相对较小。从较低适宜栽培区来看,河南的面积最大,为34 439 km2,其次为广西、广东、四川、安徽、陕西、湖北、贵州地区,而浙江、台湾、湖南、福建、重庆、江西的较低适宜栽培区面积相对较小。

    • 本文收集野生山桐子分布点220个,利用Maxent生态学模型预测了山桐子在中国的适生范围,为山桐子适宜栽培区区划提供了依据。Maxent模型在物种的潜在分布区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22],本文预测的适宜栽培区与野生山桐子的实际分布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精确度高,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23],可为该经济林树种的产业化栽培范围提供指导依据,有效避免盲目推广发展。

      物种的地理分布区受到气候、环境因子和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4]。本文环境因子贡献率排序表明:低温对山桐子分布区的影响极其重要,关系着植物是否能够安全越冬,而降水量次之,这与山桐子喜光和耐干旱贫瘠的特征相关。不同植物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具有差异,如双季稻种植区降水量为主导因子,温度次之,其最适宜的年降水量为1 629~1 988 mm,最暖月平均气温为28.4~29.1℃,稳定通过18℃的持续日数达158~266 d才能满足水稻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持续时间的需求,主要受到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影响。通过对影响山桐子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山桐子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8~10℃,最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3~8℃,这与王东洪[25]对不同种源山桐子冬芽休眠温度特征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河南、四川和贵州种源的山桐子顶芽在冬季经历5℃低温效果最好。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开展更多的低温、高温胁迫研究来进一步探索山桐子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范围和策略。

      本文利用野生山桐子分布信息,并结合各地区进行的山桐子栽培试验点研究,在适宜栽培区区划过程中将其分为最适宜栽培区、较高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低适宜栽培区。近年来,人工栽培试验为山桐子的栽培区区划提供了验证依据,在四川成都的大邑县境内山桐子人工栽培基地内,山桐子能正常发芽、开花和结实,而且达到了高产稳产的标准。在四川盆地的资阳市城区,山桐子树被用于城市园林树种,亦能正常生长和结实,展现出较好的景观和经济价值。本文将区划标准P<0.05定为非适宜区,这与大多研究结果相一致。段居琦等[26]在进行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及其气候适宜性区划中,结合双季稻实际情况制定划分标准如下:P<0.05为气候不适宜区;0.05≤P<0.33划为可种植区;0.33≤P<0.66划为中等气候适宜区;P≥0.66为气候高适宜区。胡秀等[27]在利用Maxent生态学模型进行毛姜花潜在园林引种区预测时,将其适生性区间(0~1)划分为13个等级,大于0.08的区域内可成功引种,值越大则适生程度越高。本文利用maxent模型进行栽培区适宜程度预测,可为山桐子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并结合实际栽培点进行验证,可提高栽培区预测的效果,以保证经济植物适宜栽培区区划的准确性。

    • 本文分析了220个野生山桐子分布点的地理数据,表明该树种在我国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3°10′~35°30′N,102°45′~121°40′E,垂直分布点位于海拔14~2 500 m。山桐子的天然分布北缘为陇南山地-秦巴山区-伏牛山-大别山,南缘为南岭-赣闽南部山丘,西缘为盆周山地-云贵高原以东山区,东缘为台湾岛。

      对野生山桐子分布区的气候和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温度和降雨对山桐子分布的影响较大,山桐子分布区的年均气温为9~23℃,以13~21℃为适宜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600~2 000 mm,以800~1 800 mm为适宜的年降水量;可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8~10℃,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3~8℃;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4℃。低温对山桐子分布区的影响极其重要,限制着是否能安全越冬。

      通过Maxent最大熵值模型对我国范围内的山桐子适宜栽培区进行预测和区划,结果表明:该树种的栽培区与野生山桐子分布区范围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潜在最适宜栽培区面积为431 717 km2,较适宜区面积为725 871 km2,一般适宜区为677 229 km2,较低适宜区为337 631 km2。山桐子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大巴山、武陵山、苗岭、雪峰山、武功山、武夷山、九连山、戴云山、大别山、伏牛山、云贵高原以东、大瑶山和云开大山以北地区;而四川盆中丘陵地区、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为一般适宜区。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范围内野生山桐子的分布点、气候和土壤因子进行了分析,基本考虑到了山桐子分布的实际生态位,给出了山桐子的天然分布范围,以及适生区的年均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区划了山桐子的栽培适宜区,包括山桐子的潜在最适宜栽培区、较高适宜栽培区、一般适宜栽培区和较低适宜栽培区。本文在生物气候因子的基础上,加入了土壤因子,优化分析了山桐子栽培区范围和适宜性等级,为我国山桐子产业的推广栽培提供参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区域栽培试验工作,更好地对适宜栽培区预测工作进行验证,以提高经济林树种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推广栽培效果。

参考文献 (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