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期刊简介

《林业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主要内容有: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鸟兽、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它新技术、新方法,并增加林业发展战略、学科发展趋势、技术政策和策略等,适于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领导和管理人员、基层林业职工等阅读。

《林业科学研究》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和国家林业局首届林业科技期刊优秀一等奖。连续被列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入选了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英文版),入编了清华大学...

查看全部

显示方式:
不同磷浓度下马尾松幼苗高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变化
徐瑾, 雷蕾, 曾立雄, 刘娅惠, 万一, 倪妍妍, 简尊吉, 邓秀秀, 张佳佳, 肖文发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50
[摘要](249) [HTML全文](151) [PDF 798KB](5)
摘要:
目的 研究马尾松幼苗在不同磷浓度下的高生长和光合特征响应,揭示马尾松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机制,为马尾松林经营管理和精准的生长模拟预测提供试验依据。 方法 以两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培养基质以有效磷含量2.325 mg·kg−1为对照组(CK),另设无磷(0AP)、1/8倍磷(1/8AP)、1/4倍磷(1/4AP)、1/2倍磷(1/2AP)、2倍磷(2AP)和4倍磷(4AP)等磷浓度梯度,经过2021年5月—11月的培养,分析马尾松幼苗高生长和光合特征参数的差异。 结果 马尾松幼苗株高的相对生长增量(RHI)和光合参数受到生长时间和磷浓度的影响。5—6月的RHI显著高于7—8月和9—10月,4AP条件下的RHI显著高于1/8AP。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磷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且随磷浓度的升高而线性增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受到磷浓度、生长时间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5),且各光合参数值均在7—9月最高。PnGsCi与幼苗RHI显著正相关;生长时间对RHI、PnGsCi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 马尾松幼苗的高生长和光合特征参数在不同磷浓度下差异显著,马尾松幼苗在低磷环境下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高生长动态变化,对低磷环境产生了一定适应机制。
云杉花墨天牛雌成虫卵巢发育的研究
王珏, 范立淳, 王伟韬, 郑雅楠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53
[摘要](234) [HTML全文](125) [PDF 1175KB](8)
摘要:
目的 云杉花墨天牛是一种危害松科树种的蛀干害虫,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为明确该天牛雌成虫羽化后至性成熟的发育历期,及取食和交配行为对雌成虫卵巢发育的影响,在实验室内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卵巢进行了解剖研究。 方法 采集云杉花墨老熟幼虫在室内饲养至羽化,将初羽化1日龄的雌成虫分别用4种方式处理:1)单独饲喂;2)单独饲养但不饲喂;3)与雄成虫一起饲喂;4)与雄成虫一起饲养但不饲喂。每日连续剖检雌成虫卵巢直至观察到雌成虫卵巢萎蔫或死亡。 结果 表明:1)云杉花墨天牛的卵巢发育过程分为5级;2)未饲喂的云杉花墨天牛雌成虫卵巢发育至第2级后就停止发育;3)饲喂并交配的雌成虫卵巢在第14天发育成熟,饲喂但未交配的雌成虫卵巢在第17天发育成熟。 结论 可见云杉花墨天牛雌成虫需进行取食后其卵巢才能正常发育至成熟。此外,交配对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使发育历程缩短3天。
地形和森林植被因子对落叶松毛虫越冬代发生及数量的影响
韩大校, 王千雪, 王烁, 纪昊男, 柴林琦, 张吉利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87
[摘要](260) [HTML全文](170) [PDF 846KB](8)
摘要:
目的 探讨地形和森林植被对落叶松毛虫越冬代发生的影响,并明确这两类因素与落叶松毛虫发生数量的关系,为该类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区域的不同林型中设立142块20 m × 20 m的样地,调查地形、森林植被等因子,以及落叶松毛虫幼虫数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数量化理论Ⅰ分别建立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模型和发生数量化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估。 结果 发生概率模型的判别精度较高 (AUC=0.826),坡向和草本盖度为影响落叶松毛虫发生的关键因子,阴坡发生概率最低,而阳坡最高。随着草本盖度的增加,落叶松毛虫发生概率增加。坡向、坡度等级、坡位、海拔、草本盖度和林分密度不同的林分的落叶松毛虫发生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用坡向、坡度等级、坡位、郁闭度和林分密度5个因子建立的数量化模型与全因子模型拟合度差异小,决定系数 (R2)分别为0.635和0.685,均方根误差 (RMSE)分别为0.964和0.936。数量化模型显示,落叶松毛虫发生数量阴坡最少、阳坡最多。而随坡度等级增加,发生数量随之减少,山脊的落叶松毛虫发生数量最多。同样,森林郁闭度增加或林分密度降低,落叶松毛虫发生数量随之增多。 结论 研究揭示落叶松毛虫在阳坡、平坡和山脊的林分易发生,应作为防治重点,而配合补植、疏伐和定期除草等森林经营措施,有助于压低种群。
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魏可, 王小艺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48
[摘要](288) [HTML全文](144) [PDF 1859KB](8)
摘要:
目的 触角是昆虫最重要的嗅觉器官,触角感受器是昆虫嗅觉识别的最小形态学单元。为了明确多种林木蛀干类吉丁虫和天牛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触角感受器种类和形态。 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雄蜂触角及其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感受器在不同性别成蜂触角上的分布规律和数量。 结果 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呈膝状,雌雄蜂触角均为13节,包括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雄蜂触角显著长于雌蜂。在雌雄蜂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受器,包括2种刺形感器、3种毛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2种栓锥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鳞形感器。雌蜂触角上存在10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型和II型、锥形感器为其特有。雄蜂触角上存在8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II型为其特有。毛形感器I型、锥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和II型)和腔锥形感器各自数量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一致,而其余类型感受器的数量在不同个体间不等。在雌雄蜂共有的感器类型中,刺形感器I型、栓锥形感器I型在雌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雄蜂更多;而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I型在雄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雌蜂更多;腔锥形感器的数量在雌雄蜂之间相同。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表面有微孔,是典型的化学感器。 结论 本研究解析了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发现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均存在典型的性二型现象,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该寄生蜂的化学通讯机制和雌雄蜂的嗅觉行为差异奠定了基础。
不同树龄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变化特征与模拟研究
侯天皓, 姜盛夏, 王勇辉, 张同文, 喻树龙, 王兆鹏, 郭冬, 如先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宋京徽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616
[摘要](122) [HTML全文](66) [PDF 3237KB](2)
摘要:
目的 利用天山北坡中段的雪岭云杉( Picea schrenkiana)资料,建立上、下林线的树轮宽度年表,并进行树木径向生长特征分析。 方法 将下线雪岭云杉按树龄划分为幼龄组、中龄组与老龄组,计算不同树龄雪岭云杉树木胸高断面积增长量(BAI),以此建立ARIMA模型,模拟分析雪岭云杉径向生长过程。 结果 与上树线相比,下树线的树轮宽度年表中蕴含着更多的气候信息。ARIMA模型模拟的3个树龄组雪岭云杉BAI变化中,中龄组观测值与模拟值拟合效果最优(R2 = 0.832)。因ARIMA模型基于单变量自身变化趋势进行建模,故结合现有气象数据进行气候突变前后生长趋势变化分析,发现幼龄雪岭云杉实测BAI总体上增长显著,但增速逐渐减缓。 结论 中、老龄雪岭云杉BAI在气温突变前呈减小趋势,在气温突变后,中龄云杉BAI趋于平稳,老龄云杉BAI由减小趋势转变为增加趋势。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
罗文, 许涵, 李艳朋, 谢春平, 卢春洋, 梁春生, 苏红华, 李自力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10
[摘要](324) [HTML全文](182) [PDF 841KB](16)
摘要:
目的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海南热带雨林的表征种,对其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有助于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种群统计方法,对分布于海南尖峰岭地区的坡垒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尖峰岭野生坡垒种群结构基本呈倒“J”型,其中,Ⅰ龄级的幼苗个体占比高达95.24%。(2)尖峰岭地区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坡垒种群均表现为增长型,但在由幼苗转变为幼树的过程中存在增补限制,导致其成体数量极少。(3)原始林中坡垒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低于次生林,但次生林中坡垒种群的恢复过程更易受外部干扰的影响。(4)在保持尖峰岭地区现有坡垒种群和生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坡垒种群数量在经历2~5个龄级的时间后均具备较好的恢复潜能。 结论 尖峰岭地区仍保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坡垒个体,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亟待破解自然状态下坡垒幼树缺乏的难题。
郭岩山不同海拔天然栲树林土壤硅形态特征
何冬梅, 陈逸飞, 苏仪, 汪运祥, 黄国庆, 廖晓丽, 方淑侦, 黄伟, 靳少非, 郑德祥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60
[摘要](276) [HTML全文](155) [PDF 950KB](4)
摘要:
目的 探究郭岩山不同海拔天然栲树林土壤硅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揭示亚热带地区土壤硅形态含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方法 本研究以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天然栲树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郭岩山自然保护区海拔600、700、800、900 m分别设置标准地,采集不同海拔各土层(0~20、20~40、40~60 cm)的土样,测定土壤不同硅形态含量,分析环境变化对土壤中硅形态的影响。 结果 (1)高海拔土壤有效硅(258.26 mg·kg−1)、水溶性硅(155.69 mg·kg−1)、活性硅(388.97 mg·kg−1)及无定形硅(1 561.97 mg·kg−1)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海拔土壤有效硅(93.16 mg·kg−1)、水溶性硅(78.38 mg·kg−1)、活性硅(231.84 mg·kg−1)及无定形硅(832.24 mg·kg−1)。深土层(40~60 cm)的土壤有效硅含量(227.53 mg·kg−1)显著高于0~20 cm(120.79 mg·kg−1)及20~40 cm(171.37 mg·kg−1)土层;(2)土壤有效硅含量与活性硅及水溶性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活性硅是有效硅增加最重要的直接贡献形态,而水溶性硅是土壤硅转化过程中重要的过渡性形态;(3)土壤有机质和土壤pH值对各土壤硅形态含量的影响最显著,解释率分别达14.1%和9.2%,其中,土壤有机质与无定形硅及水溶性硅呈正相关,与土壤活性硅及有效硅呈负相关,而土壤pH值与有效硅、活性硅呈正相关,与无定形硅呈负相关。 结论 海拔引起的环境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可改变土壤硅形态含量。研究结果为天然栲树林有效利用土壤硅及调控土壤硅形态提供了参考依据,对天然栲树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空气负离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张家兴, 蒋丽娅, 高峻, 贾长荣, 李剑侠, 桑玉强, 张劲松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68
[摘要](235) [HTML全文](116) [PDF 872KB](8)
摘要:
目的 探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生长季与非生长空气负离子(NAI)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影响因子的差异性,为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影响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空气负离子、PM2.5、PM10和气象数据,分析该地区生长季与非生长季栓皮栎和侧柏的NAI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RF)比较了影响NAI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重要性得分。 结果 生长季栓皮栎人工林NAI浓度日内变化呈单峰曲线,非生长季则不明显。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侧柏人工林NAI浓度日内变化均呈单峰变化趋势,但峰值大小差异较大;观测期栓皮栎人工林平均NAI浓度(740.32 ion·cm−3)>侧柏(703.74 ion·cm−3)(p<0.01),其中,生长季栓皮栎人工林日均NAI浓度(858.94 ion·cm−3)>侧柏(724.33 ion·cm−3)(p<0.01);非生长季侧柏人工林日均NAI浓度(683.16 ion·cm−3)>栓皮栎(621.70 ion·cm−3)(p<0.01);生长季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气象因子均高于非生长季,而颗粒物(PM2.5、PM10)表现为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且同时期PM10浓度>PM2.5浓度,风速(WS)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差异不明显;随机森林模型显示,生长季影响栓皮栎和侧柏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VPD、PAR和WS,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20.22、15.08、14.71和25.08、16.76、16.49;非生长季影响栓皮栎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M2.5、WS和PM10,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33.36、17.58和14.28,影响侧柏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S、PM2.5和PM10,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17.51、15.89和14.62。 结论 华北土石山区生长季栓皮栎与侧柏NAI浓度日内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非生长季栓皮栎NAI浓度变化不明显,而侧柏呈单峰曲线。栓皮栎和侧柏人工林NAI浓度差异显著,其中,生长季人工林的NAI浓度栓皮栎>侧柏,非生长季人工林的NAI浓度侧柏>栓皮栎,观测期内栓皮栎NAI浓度高于侧柏NAI浓度。影响该地区典型人工林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季节差异明显,生长季主要的环境因子是VPD和PAR,而非生长季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颗粒物和WS。
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对各植物层生物量的影响
张雪, 刘兵兵, 王彦辉, 于澎涛, 段文标, 张军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79
[摘要](118) [HTML全文](69) [PDF 1380KB](2)
摘要:
目的 量化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各植物层(乔木层、林下植物层(草本和灌丛)、枯落物层)生物量随郁闭度及林分密度的变化,确定能使各层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最佳林分结构,以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方法 基于野外调查样地数据,利用上外包线分析法确定辽东栎林各层生物量对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响应规律,并经综合权衡后确定最佳郁闭度范围。 结果 随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增加,乔木层生物量先快速增加,在郁闭度0.75及密度1 050株∙hm−2时分别达到292.3和296.9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0%和82%,之后增速变缓;林下植物层生物量先缓慢下降,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 150株∙hm−2时分别达到9.08和9.17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9%和86%,之后快速减小;枯落物层生物量先逐渐增加,在郁闭度0.75时达到33.34 t∙hm−2,为外包线最大值的97%。综合分析各层生物量随郁闭度的变化表明,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0.75~0.79左右,才能使林分各层生物量都保持在各自上外包线最大值的80%以上。 结论 在宁夏六盘山区,要使辽东栎林的乔木层、林下植物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最佳范围0.75~0.79左右,这可用于指导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辽东栎林多功能经营。
暖温带北缘3种栎树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差异及预测
王奇, 孙婧依, 刘建锋, 常二梅, 冯健, 张晓放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025
[摘要](119) [HTML全文](63) [PDF 3472KB](4)
摘要:
目的 比较同一气候区不同栎类树种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差异,特别是在分布边缘同域分布不同树种的群体间存在的差别。 方法 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了我国暖温带北缘3种优势落叶栎树(蒙古栎、栓皮栎和麻栎)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差异;同时利用混合线性效应模型构建了3个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并基于未来气候情景(RCP2.6和RCP8.5)预测了其未来生长趋势。 结果 同一地区栎类树种年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在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方面,同一地区的不同栎类树种和不同地区同一栎类树种的也存在一定差别。其中北京地区的3种栎类树种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但在辽宁仙人洞地区却与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北京地区的麻栎、河北地区的蒙古栎、辽宁大黑山地区的栓皮栎的径向生长均受降水条件限制。模型预测显示,至本世纪末,北京地区和辽宁大黑山地区栎类树种的径向生长呈现下降趋势;而辽宁仙人洞地区栎类树种径向生长呈增加趋势。 结论 我国暖温带北缘不同地区的栎类树种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别,主要为取样地区的气候所支配,下一步尚需结合林分及立地因子,来厘清各类环境要素的相对贡献度。
无叶假木贼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系统发育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黄祥, Sulaiman Shah, 何梦瑶, 江萍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78
[摘要](206) [HTML全文](159) [PDF 4590KB](5)
摘要:
目的 分析无叶假木贼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阐明假木贼属在藜科中的分类地位,进一步探究其密码子偏好性和确定最优密码子。 方法 基于CTAB法从无叶假木贼幼嫩同化枝中提取总DNA;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使用GetOrganelle和Plann对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利用MISA对叶绿体基因组中简单重复序列(SSR)进行分析;使用MAFFT v. 7. 450和IQ-TREE v. 2. 1. 1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系统进化树;使用DnaSP 6. 0软件计算核苷酸多态性值;通过CUSP和Codon W 1. 4. 2软件进行密码子偏好性研究。 结果 无叶假木贼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4 084 bp,包括1个大单拷贝区(LSC,85 124 bp)、1个小单拷贝区(SSC,18 934 bp)、1对反向重复序列(IRa和IRb,25 13 bp)。共注释到132个基因,包含83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37个tRNA基因和4个假基因。SSR位于基因间区的数量最多(70.4%),单碱基(A/T)重复类型SSR数量最多。系统发育树的最优构树模型为TVM + F + R3,藜科划分为4个聚类组,其中无叶假木贼与梭梭属和猪毛菜属亲缘关系最近。trnS-trnG(exon1)、ndhF-rpl32rpl32-trnLrps16(exon1)-trnQycf1是高核苷酸多态性区域。共确定20个最优密码子(UUU、UAU、UGU、CAU、UCU、UCA、UUA、CUU、CCU、AGA、GAA、ACU、ACA、AAU、GAU、AAA、GUU、GCU、GGU、CAA),均以A/U结尾,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影响,突变等影响因素对其影响较弱。 结论 无叶假木贼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保守,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在藜科的系统发育中,无叶假木贼与梭梭属和猪毛菜属亲缘关系最近。鉴定的高变区和SSR位点可用于藜科属间物种的分子鉴定。无叶假木贼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确定的20个最优密码子有助于其外源密码子的优化。研究结果可为无叶假木贼分子标记开发、系统进化及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云杉花墨天牛生殖行为的研究
王珏, 时勇, 范立淳, 张彦龙, 郑雅楠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03
[摘要](263) [HTML全文](149) [PDF 2984KB](7)
摘要:
目的 云杉花墨天牛是中温带地区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目前对它的研究报道较少,国内缺乏对云杉花墨天牛生殖行为的研究。为了解云杉花墨天牛的生殖特性和规律,本研究在室内对其成虫生殖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将有助于针对其生殖特性进一步研究防治技术,可通过干扰或延迟该天牛的交配抑制其繁殖,从而降低下一代的种群密度。 方法 将补充营养后的4日龄云杉花墨天牛雌、雄成虫成对放入装有红松木段和新鲜松枝的透明玻璃缸中内,在室温,相对湿度55% ± 5%,光照8D:16L的条件下,连续观察雌雄成虫抱对、交配、刻槽、产卵的生殖行为及日节律,直至天牛自然死亡。 结果 观察发现云杉花墨天牛交配行为分为3个阶段:相遇抱对、插入交配和配后保护。每头成虫平均抱对2.38 ± 0.89次·天−1,抱对平均时长27.86 ± 18.37 min·次−1;平均交配1.74 ± 0.51 次·天−1,交配平均时长8.68 ± 4.42 min·次−1;雌成虫平均刻槽1.76 ± 0.74 次·天−1,刻槽平均时长16.25 ± 9.45 min·次−1;平均产卵1.87 ± 0.61 次·天−1,产卵平均时长16.00 ± 10.04 min·次−1。一个玻璃缸内同时饲养3对天牛时比只饲养1对天牛时,每天平均的抱对、交配、刻槽次数增加,产卵次数减少,而每次交配行为平均所用时长缩短。云杉花墨天牛的生殖行为具有明显的日节律,交配和产卵都出现高峰期,其中交配高峰期为12:00—14:00,雌成虫产卵高峰期为14:00—16:00。研究还发现云杉花墨天牛生殖行为中的特殊现象:如雄成虫尝试与已死亡雌成虫交配,同性成虫试图交配,3只天牛抱在一起类似抱对的现象。 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在室内条件下,云杉花墨天牛在补充营养后第4天开始有生殖行为,交配过程可分为相遇抱对、插入交配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且天牛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具有日节律。
江西省不同地区松墨天牛的物候学特征和种群动态
潘友粮, 刘庆, 彭观地, 陈元生, 李金, 曹洋, 刘兴平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50
[摘要](257) [HTML全文](118) [PDF 1078KB](6)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松墨天牛在江西南北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物候特征和种群动态规律,为提高当地松墨天牛的种群监测预报水平和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方法 在江西境内沿约1°的纬度梯度自南向北分别设立全南、南康、万安、南城、湾里和浮梁等6处的马尾松纯林作为监测点,通过悬挂诱捕器的方式进行林间种群监测,统计松墨天牛在各地的成虫的始见期、终见期和活动高峰期等物候学特征以及种群密度和雌雄性比等指标。 结果 松墨天牛在江西的始见期在3月下旬—5月上旬之间且自南向北明显延迟,终见期在10月上旬—12月上旬之间且自南向北明显提前,成虫发生期持续5~9个月且自南向北呈明显缩短趋势。成虫的活动高峰期出现时间自南向北逐渐延后且峰值由2个过渡到1个。种群密度以赣中地区最大,偏南或偏北地区的种群数量均明显下降。松墨天牛在江西各地的成虫偏雌性,性比在1: 0.74~0.87之间且不存在地区间的差异。松墨天牛全年诱捕量和该地马尾松死亡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 地理纬度和当地气候条件明显影响松墨天牛的季节性物候发生期和成虫活动高峰期,种群密度与其寄主的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不同种源地木榄光合作用对低温寒害的响应
吴中华, 赵昊阳, 曾思洁, 朱俊杰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55
[摘要](380) [HTML全文](214) [PDF 1365KB](7)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种源地喜温的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 (L.) Savigny)光合作用光、碳反应对低温寒害胁迫的响应及其差异。 方法 以我国深圳福田(FT)、福建云霄(YX)及日本冲绳(UR)3个不同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4.1、13.3、16.1 ℃)采集的木榄果实萌发的5年生幼树为材料,分别测定自然常温(20 ℃)和低温寒害(10 ℃)条件下它们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光合气体交换特性。 结果 (1)和常温相比,经低温寒害胁迫处理3 d后,FT、UR、YX 的光系统Ⅱ (PSII)凌晨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分别降低了39.04%、25.69%、22.83%;光系统Ⅰ (PSⅠ) 最大光能转换效率Pm分别降低了21.80%、20.19%、42.84%。经低温后,UR、YX的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额Y(II)占比均下降,3类木榄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比率均上升,以YX上调比例最大;3类木榄的PSⅠ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额Y(I)均下降,UR、YX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A)占比轻微下调。(2)经寒害处理后,FT、UR、YX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降低92.12%、97.50%、86.44%,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也相应下降,三者显著正相关;3类木榄的气孔限制值LS均显著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显著升高。(3)Fv/FmPn和水分利用效率相互间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无论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还是碳反应,3类木榄均表现出对寒害的高敏感,短期低温处理PSII即受到显著抑制,PSI则相对稳定。寒害条件下,非气孔因素比气孔因素对碳同化速率的限制更大。从3类木榄的光合作用对寒害的综合效应看,FT受寒害冲击最大,而YX受害相对较轻,种源地温度条件与红树光合耐寒性密切关联。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崔雪, 王海燕, 邹佳何, 秦倩倩, 杜雪, 李翔, 张美娜, 耿琦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26
[摘要](334) [HTML全文](166) [PDF 689KB](8)
摘要:
目的 研究林分尺度下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长白山北坡4块面积1 hm2的云冷杉-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样、收集半分解层(F层)和完全分解层(H层)凋落物,测定凋落物碳、氮、磷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并计算凋落物现存量及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特征与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结果 凋落物现存量与0~20 cm土壤C/N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凋落物C、C/P和N/P均随凋落物分解程度加深显著降低(P < 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F层凋落物现存量与F层凋落物C、C/P和H层凋落物P具有较强的正效应。凋落物与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C/P > C/N > N/P。 结论 完全分解层凋落物氮是影响云冷杉-阔叶混交林0~20 cm土壤pH、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和土壤C/P的关键因子;凋落物N为20~40 cm土壤全氮的主要来源。因此,凋落物氮可能是驱动研究区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侧柏古树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常二梅, 刘建锋, 贾子瑞, 李香, 张健强, 赵秀莲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98
[摘要](353) [HTML全文](160) [PDF 2149KB](7)
摘要:
目的 攻克侧柏古树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消毒不彻底、褐化严重、分生能力弱等技术难点,建立侧柏古树的组织培养体系。 方法 本文以树龄约3000年侧柏古树当年生的新梢为外植体,经过消毒灭菌处理获得无菌外植体。通过筛选适宜的培养基和激素,建立侧柏古树组织培养体系。 结果 外植体用0.3% HgCl2消毒10 min的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为25.81%,成活率为54.82%。侧柏古树组织培养基的糖源用3%蔗糖的效果要比3%葡萄糖更佳,抗氧化剂与吸附剂试验结果表明,在外植体启动培养基中加入3.00 g·L−1活性碳,外植体褐化率最低。侧柏古树组织培养的最佳初代培养基为:1/2MS + NAA 0.2 mg·L−1 + 6-BA 0.1 mg·L−1,不定芽诱导率为32.05%,芽生长快,嫩绿且粗壮。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1/2MS + 6-BA 0.05 mg·L−1 + NAA 0.2 mg·L−1 + KT 0.1 mg·L−1,增殖系数为1.93,绿色芽生长快且粗壮。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WPM + NAA 0.5 mg·L−1 + IBA 0.5 mg·L−1,生根率达到9.12%,每株平均生根数2.67,平均根长1.23 cm。总共获得24株生根苗,两个月后2株有红根出现,嫩芽继续生长,成功获得侧柏古树组织培养生根苗。 结论 侧柏古树培养基的选择、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是侧柏古树增殖培养和不定根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实验为其他柏科树木组织培养提供了参考。
马尾松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分析
谢阳生, 孟京辉, 曾冀, 明安刚, 刘宪钊, 贾宏炎, 雷相东, 陆元昌
当前状态:
[摘要](687) [HTML全文](485) [PDF 736KB](6)
摘要:
目的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其近自然化改造后森林质量变化和树种发育情况,为此类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经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方法 2007年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对马尾松纯林开展近自然改造试验并设置样地20块,其中经营样地16块、对照样地4块;于2007年第一次全面调查获得本底数据之后,冬季执行目标树抚育择伐;2008年春执行6个阔叶树种4种组合的林下补植作业;2016年实施第二次目标树抚育伐;2007年后,每2年执行1次样地复测调查,共获取了7期数据。对7期监测数据的重要值指数、平均胸径和纯生长量等指标进行统计,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林分生长等方面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 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人工纯林经过13 a后,林分逐步过渡到异龄复层混交林结构。林下补植的6个树种的重要值均处于前10名,林分中出现了安息香、油桐等树种的天然更新。近自然化改造的马尾松林的林木从5 cm起测径阶到55 cm径阶范围内均有林木分布,呈现出经营措施促进下快速形成混交异龄林格局的发展动态;而未作处理的对照林分依然呈同龄纯林的径级分布。就生长而言,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并且林分生长量主要集中于较大径阶林木,实现了林分价值的显著提升。 结论 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中调整树种组成是最关键的经营措施;扩大径级结构分布范围是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基本指标;近自然化改造显著提高了森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同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发育,改善了森林土壤和生态系统整体质量。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调查及其寄主抗性物质的初步分析
李永, 常聚普, 郭利民, 孙尚, 杨旭琦, 朴春根
当前状态:
[摘要](4523) [HTML全文](2691) [PDF 1005KB](14)
摘要:
目的 为明确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欧美杨抗性品种及其可能的抗性活性物质。 方法 本研究通过田间接种方法开展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寄主范围、杨树品系抗性调查,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杨树抗感品种树皮中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染病前后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利用抑菌实验验证潜在抗性物质的活性。 结果 研究发现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主要危害黑杨派美洲黑杨、欧美杂交杨的品系以及旱柳,而欧洲黑杨品系具有高度抗菌能力;本研究的30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杂交杨品系中,中林46杨、2025杨、2001杨、313杨、中荷1号杨和16-09杨是高感病品系;16-10杨、豫抗1号杨为高抗病品系,而131杨、03-59杨、02-212杨和03-34杨为抗病杨树品种;杂交柳和垂柳抗病,金丝柳轻微感病;栎属和青杨派的种类和品系具有高度抗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抗病和高感病品系树皮中的邻苯二酚、苯甲酸、绿原酸、儿茶素的含量较高,其中邻苯二酚和儿茶素在病菌侵染时含量明显增加。 结论 明确了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主要危害对象和寄主范围,明确了具有抗性、感病的杨树品系,证明了邻苯二酚和儿茶素与杨树抗病性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欧美杨的栽培和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防治建议,该研究结果对我国欧美速生杨的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贾梅花, 王哲, 刘金福, 晋梦然, 何中声, 邢聪, 施友文, 沈彩霞
当前状态:
[摘要](5430) [HTML全文](3349) [PDF 935KB](41)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对主要伴生种马尾松更新的影响。 方法 通过不同分解程度及浓度天然林凋落物浸提液探究马尾松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化感效应。 结果 表明:(1)影响马尾松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是凋落物分解程度,与空白对照相比,未、全分解层凋落物对马尾松种子萌发无显著作用;半分解层抑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促进发芽势。(2)影响胚根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浸提液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受分解程度-浓度-时间综合作用,未分解层对马尾松种子整个胚根生长期除极低浓度外,随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增强,1∶100浓度时促进作用最强;半分解层呈低浓度和高浓度促进,中间浓度抑制作用;全分解层总体呈促进作用,且随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减弱。(3)对应分析表明不同分解程度-浓度对马尾松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对胚根生长存在显著相关性。 结论 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浸提液对马尾松种子萌发作用较弱,对胚根生长在低浓度下呈促进作用,保证林内马尾松幼苗数量,种间竞争加剧,进而导致格氏栲自然更新受抑。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不同林分类型对叶功能性状、林下物种多样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任奕炜, 钟小瑛, 衣华鹏, 常耀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92
[摘要](404) [HTML全文](224) [PDF 807KB](2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林分类型(黑松纯林、黑松-刺槐混交林、黑松-麻栎混交林)的黑松针叶功能性状、林下物种多样性、林下土壤因子的特征,以期为黑松海防林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与参考。 方法 以烟台牟平海防林内黑松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黑松针叶及林下0~20 cm土壤样品并调查林下物种多样性,测定针叶的相关功能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标进行计算,对林下土壤因子对针叶功能性状及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RDA分析。 结果 (1)不同林分类型对叶面积(LA)、叶长(LL)、比叶面积(SLA)、比叶质量(SLW)、叶干物质量(LDMC)、叶含水率(LWC)等叶结构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叶化学性状中仅对C、N含量有显著影响。(2)不同林分类型对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黑松-麻栎混交林的Simpson指数最高,黑松-刺槐混交林的Shannon-Wiener 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均最高,而黑松纯林各指标均表现为最低,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在各群落中优势显著。(3)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EC、有机碳(SOC)、全氮(TN)、硝态氮 (NO3-N)、铵态氮 (NH4 + -N)、速效钾 (AK)均有显著影响。(4)SOC、AK、NH4 + -N对叶功能性状及林下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TP、NO3-N分别对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林分类型下黑松针叶的功能性状、林下物种多样性对林下土壤因子均有一定响应, 防护林的建设与管理要综合考虑林分类型、林下植被及土壤养分的作用。
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优势高生长模型研究
张可欣, 刘宪钊, 国红, 刘丹, 雷渊才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349
[摘要](1713) [HTML全文](968) [PDF 741KB](28)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与年龄无关的理论生长方程,用于预测在年龄未知或不是有效影响因子时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 方法 基于常用的Hossfeld IV、Lundqvist-Kolf、Richards、Schumacher等4个理论生长方程,推导其不含年龄因子的差分形式,构建与地位指数相关的可变参数、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优势高模型。 结果 在4种基础理论生长模型中,以Richards模型建立的与年龄有关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效果最优。与年龄无关模型的拟合精度均高于与年龄有关模型的拟合精度,Richards模型和Korf模型差分形式建立的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效果最优。在引入地位指数时,Hossfeld模型的拟合精度提高效果最明显,且以设定k为可变参数时,建立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效果最优。 结论 在异龄林或年龄难以获得时,与年龄无关的理论生长模型能够预测优势高的生长,将地位指数与可变参数建立函数关系代入模型拟合后,模型精度提高,可以更好地应用于预测林分生长。
基于结构参数均值的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研究
惠刚盈, 赵中华, 胡艳波, 张弓乔, 程世平, 徐雪飞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32
[摘要](948) [HTML全文](504) [PDF 1277KB](16)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用以评价林分空间结构优劣,指导林分结构优化。 方法 在诠释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密集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均值意义的基础上,对林分角尺度、密集度和大小比数的均值重新赋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成为正向指标;林分平均混交度为正向指标,采用实测值,然后将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与单位圆法相结合,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FSS),并采用不同林分类型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 结果 运用构建的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对我国4个地区47块样地的评价结果表明:1)天然林中极端立地条件下的天然纯林空间结构最差;2)天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优于人工混交林;3)人工林中人工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明显优于人工纯林; 4)天然纯林空间结构优于人工纯林。 结论 构建的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能够评价林分空间结构优劣,科学表达出“天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优于人工混交林、人工混交林优于人工纯林以及天然纯林优于人工纯林”的普遍认知,是一个良好的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测度指数,对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和效果评价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镉胁迫对刺槐幼苗生长与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金秀, 张松彦, 周建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47
[摘要](1129) [HTML全文](582) [PDF 2447KB](10)
摘要:
目的 探究镉胁迫对刺槐生长与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方法 以刺槐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浓度Cd处理下刺槐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呼吸速率和气孔特性等。 结果 表明,在镉胁迫下,刺槐幼苗地径、株高受到明显抑制;高浓度处理植株的鲜质量、干质量下降,低浓度处理植株则略微上升,但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镉浓度增加,刺槐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呈下降趋势,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变化无规则,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初始荧光(F0)与最大荧光产量(Fm)先升后降,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逐步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逐步上升,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均低于对照值,但差异不显著;胁迫植株气孔宽度、气孔面积降低,气孔逐步闭合,呼吸效率受到显著抑制;通过相关分析显示,多数指标之间显著性相关;经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初始荧光(F0)、根系镉含量、气孔宽度和叶绿素a的重要性分别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植株富集镉含量、气孔特性、光合色素中最强,成为影响刺槐光合功能的最关键因子。 结论 刺槐幼苗生长与光合生理受到一定影响,但仍表现出较强的镉胁迫耐受性,可为镉污染地区的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干旱和遮荫对中国沙棘水碳平衡和黄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李晓庆, 刘永强, 薛静茹, 李俊鹏, 韩有志, 王林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64
[摘要](823) [HTML全文](503) [PDF 969KB](8)
摘要:
目的 研究干旱和遮荫对中国沙棘生长、水碳代谢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有助于全面了解沙棘的生态适应性,同时有利于了解干旱和遮荫对沙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干旱(40%土壤水分饱和含水量)、遮荫(遮光50%)及两者交互处理下的水势、枝条导水损失率(PLC)、光合作用、生物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结果 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中国沙棘的枝条水势、净光合速率、叶生物量、根和茎的NSC含量,显著增加了枝条PLC、根生物量;遮荫显著降低了净光合速率、叶生物量、根茎叶的NSC含量和黄酮含量,干旱和遮荫的共同作用显著增加了枝条PLC,降低了叶净光合速率、根茎叶生物量和NSC含量;且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枝条水势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干旱会影响中国沙棘的水分状况、碳摄取,降低茎和根的NSC储藏,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遮荫会影响中国沙棘的光合速率、根茎叶的NSC储藏,干旱和遮荫的共同作用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沙棘的水分输导能力、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和NSC储藏,遮荫降低了中国沙棘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适度干旱有利于沙棘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杨树MYC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研究
胡梦璇, 宋学勤, 刘颖丽, 赵树堂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03
[摘要](1105) [HTML全文](574) [PDF 1676KB](17)
摘要:
目的 探究bHLH亚家族成员MYC基因在杨树生长发育及对环境响应中的表达模式,为解析茉莉酸信号通路关键基因MYC调控杨树生长发育及抗逆响应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杨树基因组中的MYC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各成员的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MYC成员在不同组织、不同植物激素响应及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 毛果杨基因组中含有10个MYC成员,这些成员在进化上相对保守,均具有典型的bHLH结构域,根据进化关系将其分为三个分支。组织表达分析发现大部分MYC家族成员在根中均具有较高表达量,分枝Ⅱ两对基因在茎中呈相反表达模式。不同激素处理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MYC基因存在显著表达差异,但基因对之间多存在类似的表达模式。 结论 杨树MYC基因家族成员可能参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杨树MY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马尾松次生维管组织的变化特征
杨超, 范付华, 徐刚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83
[摘要](1441) [HTML全文](776) [PDF 2826KB](15)
摘要:
目的 旨在揭示马尾松次生维管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结构、成分和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和细胞离析等手段,研究了马尾松维管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变化。 结果 维管形成层分化形成新生韧皮部和木质部时会逐渐富集纤维素;韧皮部发育过程中筛胞发生形变、细胞壁木质化,韧皮部纤维素含量占比下降。木质部管胞由早材向晚材的发育过程中,纹孔直径降低,纹孔数量下降,次生壁木质化程度增加,胞腔面积下降,纤维素含量占比下降,弦向壁及径向壁增厚。 结论 次生维管组织内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细胞结构和成分随发育进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其中,木质部细胞的胞内及胞间输导能力下降,机械强度上升;次生韧皮部丧失输导能力,机械强度上升。
杜仲茎和子叶的含胶细胞形态学研究
张明鉴, 岳娅东, 高顺凯, 甘敏, 董益阳, 张继川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77
[摘要](856) [HTML全文](455) [PDF 8405KB](7)
摘要:
目的 进一步认识杜仲成熟含胶细胞形态特征,并为解释杜仲含胶细胞起源、发育和成熟过程提供细胞形态学证据。 方法 利用整体观察法和组织切片法对杜仲茎、种子萌芽期子叶和幼苗期子叶进行研究,分析和比对杜仲含胶细胞形态。 结果 取得杜仲茎皮层中14个成熟的含胶细胞形态图像、46个含胶细胞膨大端图像和2个成熟中含胶细胞图像;取得杜仲种子萌芽期子叶中原始细胞形态和成熟中含胶细胞图像、杜仲幼苗期子叶中成熟含胶细胞图像,以及杜仲含胶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杜仲茎中含胶细胞轴长度范围为981 ~ 3 167 μm,体积范围在1 × 10−4 ~ 3 × 10−4 mm3;膨大端椭球体短轴长度范围为8.6 ~ 22.4 μm,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范围为1.08 ~ 1.77。 结论 1)杜仲茎皮层中的成熟含胶细胞是一种由细长的圆柱状胞体和近似为椭球体的两个膨大端构成的无分支-非铰接乳管细胞。2)透明后的含胶细胞大部分无内部结构,小部分存在低折光率的内部结构。3)杜仲子叶中含胶细胞起源于一连串哑铃状的原始细胞,杜仲子叶中含胶细胞生成过程存在一系列细胞形态变化。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中间锦鸡儿主要养分元素的分配及循环特征
李清雪, 贾志清, 何凌仙子, 赵雪彬, 羊秀本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528
[摘要](813) [HTML全文](392) [PDF 832KB](2)
摘要:
目的 了解沙地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分配及循环特征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为沙地植被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高寒沙地6、9、11、17和31年生中间锦鸡儿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标准株全株收获法,对人工林N、P和K 3种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 (1)各组分中,叶和皮的养分含量最高,干的养分含量最低;随着林龄的增加,3个径级根系(粗根:直径 > 5 mm、中根:2 mm < 直径 ≤ 5 mm、细根:直径 ≤ 2 mm)N含量和叶片P含量显著增加,细根的P和K含量、枝和中根的K含量显著降低;3个径级根系N含量与细根P和K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根和细根的N含量与枝和中根的K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根系养分积累量大于地上组分,其占总养分积累量的百分比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7年生人工林达到峰值,N、P和K积累量百分比分别达到70%、66%和63%。(3)随着林龄增加,3种养分元素的利用系数降低,循环系数和周转期增加;K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明显大于N和P,周转期明显小于N和P。 结论 高寒沙地中间锦鸡儿人工灌木林生长过程中将更多的养分分配给根系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其固氮过程会消耗自身的K和P,其中K元素的循环速率较快,流动性大。因此建议对中间锦鸡儿人工灌木林的管护过程中适当添加K肥和P肥。
马尾松福建省域种源和家系36年生生长性状变异与评价
汤道平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99
[摘要](790) [HTML全文](438) [PDF 531KB](4)
摘要:
目的 研究来自福建省3个地区的马尾松种源和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马尾松优良种源和家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来自福建省龙岩、泉州和南平3个种源地共94个家系为材料,通过布置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分析评价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差异规律,选育优良种源和家系。 结果 结果表明龙岩地区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在18.76 m、22.23 cm和0.36 m3,其次是泉州地区种源分别为17.43 m、20.77 cm和0.31 m3,最后是低于对照的南平种源地,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值为15.54 m、19.25 cm和0.25 m3。综合评价表明泉州和龙岩材料可作为马尾松优良种源地,在家系水平上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在3.81%~16.08%之间,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94个家系划分为优良、较优、中等和一般4种类型家系,相应数量分别为3、24、42和25个。家系77-561、79-569和79-568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5.63%、26.54%和11.27%,将其评选为优良家系。 结论 从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并将其分为三类,优良单株22株,较优单株80株,一般单株52株。
杉木连栽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与硝态氮含量的关系
陈雯雯, 王淑真, 姜宇杰, 周垂帆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369
[摘要](1347) [HTML全文](711) [PDF 1483KB](14)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代数杉木林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探讨硝态氮与不同分类水平的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和杉木林土壤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在福建南平选取4个代数的杉木人工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 PCR 扩增的 amoA 基因进行测定,运用 Mantel_r 相关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代数的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 随杉木连栽代数增加,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下降,铵态氮(NH4+-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不明显。土壤酶活性、氨氧化古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氨氧化古菌群落以及酶活性之间联系密切,其中氨氧化古菌丰度与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硝态氮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随着连栽代数增加,氨氧化古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一定程度上降低,除第四代土壤脲酶和氨单加氧酶酶活性略有上升,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基本呈现降低趋势,从而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限制了杉木连栽林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秋茄低温胁迫转录组分析及脱落酸信号途径基因挖掘
郭晋敏, 杨升, 刘星, 王金旺, 王文卿, 陈秋夏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17
[摘要](1461) [HTML全文](769) [PDF 1551KB](53)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秋茄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以及培育秋茄的抗寒新品种。 方法 以耐寒红树植物‘龙港’秋茄1年生容器苗为实验材料,15 ℃处理12 h为对照组(CK),−5 ℃处理12 h为低温组(LT),采用 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脱落酸信号途径相关基因。 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148个转录因子,分属于25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ERF、NAC、WRKY、bHLH、MYB、bZIP、HB-other和MYB-related等家族所包含的基因数量较多,分别为17、14、12、12、10、9、6和6;差异组共筛选到1 330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698(52.48%)个上调表达,632(47.52%)个下调表达; 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素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α-亚麻酸代谢等通路中; 脱落酸信号途径相关基因 KoPYL1KoABF1KoABF2上调表达,KoPP2C1KoABF3下调表达,且这些基因表达情况与qRT-PCR验证结果一致。 结论 ERF、NAC、WRKY、bHLH、MYB、bZIP、HB-other和MYB-related等家族转录因子对秋茄响应低温胁迫起重要调控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素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α-亚麻酸代谢等是秋茄响应低温胁迫的重要KEGG通路。脱落酸信号途径中的KoPYL1KoPP2C1KoABF1KoABF2KoABF3基因可作为后期研究秋茄响应低温胁迫的重要候选基因。
白桦BpAMT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杨海昕, 刘晓莹, 詹亚光, 范桂枝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42
[摘要](1706) [HTML全文](986) [PDF 2095KB](26)
摘要:
目的 鉴定白桦AMT基因家族成员,分析AMT基因的表达模式。 方法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该家族成员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其基因表达模式。 结果 从白桦基因组中鉴定了9个AMT家族成员,并将其分为AMT1AMT2两个亚家族,分别命名为BpAMT1.1~1.4BpAMT2.1~2.5;BpAMTs氨基酸残基数为384~522个,等电点为4.61~8.16,均定位于质膜与细胞器膜上;BpAMT基因不均匀的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且成员间存在串联重复现象。BpAMT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部位特异性,呈现叶>根>茎趋势;同时发现,硝酸钾、氯化铵、茉莉酸甲酯、赤霉素、脱落酸、氯化镉、干旱、4 ℃和日变化等均可以影响BpAMT基因表达,且不同处理下家族成员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 结论 从白桦中鉴定9个BpAMT基因,聚类为两个亚家族,在调节氮素吸收转运、响应激素信号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BpAMT基因在白桦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PEG和NaCl胁迫下毛竹萌发种子的MicroRNAs表达谱分析
王晓静, 王涛, 杨凯, 李潞滨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11
[摘要](1977) [HTML全文](948) [PDF 1112KB](11)
摘要:
目的 鉴定和分析不同干旱和盐胁迫下毛竹种子在露白时期的microRNAs(miRNAs)及其表达模式。 方法 分别使用聚乙二醇(PEG6000)和氯化钠(NaCl)模拟干旱和盐胁迫,构建H2O、10% PEG、15% PEG、50 mmol·L−1 NaCl和100 mmol·L−1 NaCl处理下毛竹露白时期种子的small RNA文库,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样本中的miRNA及其表达谱。 结果 通过small RNA测序共鉴定了246条已知miRNAs的成熟体序列,并预测得到262条novel miRNAs的成熟体序列;在毛竹种皮破裂阶段的种子中,丰度最高的已知miRNA为miR166,其次是miR159、miR6478、miR319等;根据miRNA靶基因预测结果,靶基因数量最多的已知miRNA属于MIR396家族,PH02Gene13935GAMYB)被预测受到MIR159、MIR319、MIR396家族共28个miRNAs的调控;在6个比较组中共鉴定了181个差异表达miRNA,与对照组相比,10% PEG、15% PEG、50 mmol·L−1 NaCl和100 mmol·L−1 NaCl胁迫下表达水平最高且显著差异表达的已知miRNA分别为phe-miR171e-5p、phe-miR3630-3p、phe-miR171e-5p和phe-miR159a.1;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能够显著富集在不同的GO和KEGG途径中;对10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qRT-PCR验证,荧光定量结果的整体趋势和测序数据一致。 结论 毛竹种皮破裂阶段种子中积累了大量的miR159、miR6478、miR319等已知miRNA,且在对照和胁迫处理组中均具有高表达水平,可能在毛竹种子萌发中具有保守调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he-miR171e-5p,phe-miR3630-3p,phe-miR171e-5p和phe-miR159a.1在 10% PEG、15% PEG、50 mmol·L−1 NaCl、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分别显著差异表达,能够在毛竹种子露白阶段响应PEG或NaCl胁迫。
杜仲种子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生态功能分析
张青青, 董醇波, 邵秋雨, 陆莹霞, 董旋, 梁宗琦, 韩燕峰
当前状态: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39
[摘要](2810) [HTML全文](1343) [PDF 1110KB](71)
摘要:
目的 揭示杜仲种子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丰富杜仲相关微生物资源。 方法 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杜仲种子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FAPROTAX 和FUNGuild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 结果 从杜仲种子中共分离获得真菌40株(3门11属),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30%);细菌142株(1门6属),其中土壤芽孢杆菌属(Solibacillus)(47.18%)为主要优势属。高通量测序获得141个真菌OTUs,隶属于6门101属;442个细菌OTUs,隶属于24门313属。在属水平,种子优势真菌属为Apiotrichum(31.28%)和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26.07%);优势细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6.66%)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9.68%)。功能注释结果显示,真菌以降解有机物、促进宿主植物生长、促进宿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改善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致病菌群为主;细菌以化能异氧、有氧化能异养以及具有发酵和固氮作用的菌群为主。 结论 杜仲种子内携带多种有益功能菌和潜在致病菌,这些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本研究还分离到多株有益功能菌,这将为后续人为调控种子微生物组以增强植物健康提供微生物资源。
栏目
显示方式:
封面
2023 年 1 期封面
2023, 36(1).  
[摘要](200) [PDF 85563KB](34)
摘要:
 目录
2023 年 1 期目录
2023, 36(1): 0-0.  
[摘要](150) [HTML全文](147) [PDF 266KB](22)
摘要:
油茶巢式交配子代果实和油脂性状的遗传分析
柴静瑜, 王开良, 姚小华, 滕建华, 林萍
2023, 36(1): 1-1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376
[摘要](1625) [HTML全文](788) [PDF 601KB](50)
摘要:
目的 为选配油茶杂交育种最优亲本和最佳亲本组合,探索种间杂交策略,提升育种效率,获得最大遗传增益。 方法 以巢式交配的种内、种间杂交子代林为试材,测定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以及脂肪酸成分含量等11个经济性状,分析母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解析各性状的遗传控制模式。 结果 11个经济性状在12个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父本效应(P<0.01),母本效应仅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显著 (P<0.05)。综合分析亲本主要经济性状的GCA与SCA表明,普通油茶种内杂交组合4 × 23在以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油酸含量等性状为育种目标时可作为优选杂交组合。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的种间杂交组合53 × 小3可在单果质量、棕榈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育种中加以利用;组合53 × 小2在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油酸含量上具有育种优势。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主要受加性遗传控制,其余8个经济性状的非加性遗传方差显著高于加性遗传方差。11个经济性状的单株遗传力大于家系遗传力,油茶杂交育种中应采用全同胞家系内选择优良单株的育种策略。 结论 油茶成林的经济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小。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棕榈酸、棕榈烯酸、α-亚麻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等8个性状均以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加性基因效应影响程度较低。在开展种间杂交工作时,双亲的SCA评估应放在首位。本研究首次以油茶杂交子代成林为材料,探索了普通油茶与小果油茶种间杂交的亲本配置及遗传效应规律,对指导油茶种间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五倍子单宁成分分析
倪冰冰, 刘宏, 于立洋, 张国昀, 何彩云, 张建国
2023, 36(1): 11-21.   doi: 10.12403/j.1001-1498.20210511
[摘要](1461) [HTML全文](738) [PDF 1434KB](34)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分析五倍子中单宁成分,建立一种有效的五倍子单宁成分测定方法,并解析单宁的裂解规律。 方法 使用高温和超声波辅助方法提取五倍子中的酚类化合物,基于二级质谱推定化合物的裂解途径。 结果 共鉴定到20种化合物,包含14种没食子单宁、3种酚酸、2种没食子酸酯和1种黄烷醇。以高温121℃为提取条件,均未鉴定到分子质量高于1 500 Da的没食子单宁,而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五倍子水提取液中,成功地检测到1–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至14–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其中,超声功率1 500 W,提取温度65℃条件下,鉴定到更多的没食子单宁异构体。MS/MS图谱显示,五倍子单宁主要通过没食子酸、没食子酰基、糖苷、水、羧基的损失进行裂解。 结论 本研究证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下,应用UHPLC–QTOF–MS技术能够全面高效地分析五倍子中的单宁成分,本研究为富含单宁的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栽培区气候条件对‘燕山早丰’板栗坚果经济性状的影响
樊晓芸, 郭素娟, 江锡兵, 李艳华
2023, 36(1): 22-3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96
[摘要](1606) [HTML全文](774) [PDF 590KB](34)
摘要:
目的 筛选影响不同栽培区‘燕山早丰’板栗坚果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建立‘燕山早丰’板栗栽培关键气候因子评价体系,为‘燕山早丰’板栗品种科学种植和引种区划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8个不同栽培区‘燕山早丰’板栗品种为研究对象,将坚果品质指标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构建坚果品质指标与关键气候因子的非线性回归方程。 结果 ‘燕山早丰’在浙江金华坚果横径(33.63 mm)、坚果纵径(26.98 mm)、果形指数(0.73)和单粒质量(10.86 g)均高于其他栽培区,在河北迁西可溶性糖含量(19.01%)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1.69)均高于其他地区;影响‘燕山早丰’坚果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为温度因子、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且温度因子中生长季均温日较差对坚果品质影响最大;‘燕山早丰’在生长季均温日较差25.89℃的生态区域坚果品质表现最佳,其品质指标优化值为:可溶性糖含量25.63%、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1.93、蛋白质含量8.32%。 结论 日照时数越长、平均温度越大、生长季均温日较差越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燕山早丰’甜糯品质的形成。
元宝枫、三角枫及金沙枫叶片柯里拉京含量的变异与季节变化
苏亚静, 鲁仪增, 乔谦, 孙忠奎, 武冲, 燕语, 程甜甜, 张林, 丰震
2023, 36(1): 31-3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10091
[摘要](1627) [HTML全文](865) [PDF 819KB](33)
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开发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的药用价值,丰富用于提取柯里拉京的植物资源并提升这 3 种枫树的药用价值以及筛选药赏兼用型品种。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叶片中的柯里拉京进行测定,以XBridge C18 (4.6 × 150 mm, 3.5 µm)为色谱柱,以0.4%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 270 nm,进样量2 μL。 结果 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的叶片中都含有柯里拉京;不同树种之间柯里拉京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含量最高,金沙枫次之,元宝枫最低;不同品种之间柯里拉京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4个品种中‘兴旺’平均含量最高,而‘千里红’在10月达到6.888 7 mg·g−1的峰值;金沙枫‘鲁绿’在6月达最高值2.664 0 mg·g−1;元宝枫4个品种中,‘绿宝石’在6月达最高值0.607 9 mg·g−1,不同采收时间柯里拉京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峰值多在10月,元宝枫和金沙枫最高值多出现在5月和6月。 结论 首次揭示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叶片中含有柯里拉京,其中,三角枫更适合作为提取柯里拉京的原材料,金沙枫和元宝枫可作为候选资源。
银腺杨PagWOX11/12a基因对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文爽爽, 王留强, 卢孟柱
2023, 36(1): 39-46.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64
[摘要](2566) [HTML全文](1245) [PDF 1029KB](65)
摘要:
目的 分析PagWOX11/12a基因对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木本植物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相关软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序列比对及生化特征分析。利用qRT-PCR分析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利用转基因植株35S::PagWOX11/12a-SRDX(DR),分析显性抑制PagWOX11/12a后杨树的表型。 结果 PagWOX11/12a基因可编码含25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基因在84K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对DR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表明,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显性抑制该基因可导致茎中韧皮部细胞、髓心细胞及木质部纤维细胞长度变小,节间伸长受到抑制,株高明显降低。 结论 PagWOX11/12a基因通过影响节间伸长参与调控了杨树的高生长,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PagWOX11/12a基因参与杨树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梵净山典型植被类型的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特征研究
刘敏, 李龙, 李海波, 王祖华
2023, 36(1): 47-5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099
[摘要](891) [HTML全文](378) [PDF 1147KB](29)
摘要:
目的 解析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地区典型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讨可见的地上植物群落和未知的地下真菌群落结构间的关联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以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在植被类型间的差异,FUNGuild对真菌进行功能预测,并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细根性状和叶性状间的关系。 结果 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门,undefined saprotroph、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病原菌、内生真菌、寄生性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为主要功能类群。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的显著差异功能类群分别是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真菌群落组成在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真菌多样性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在亚高山矮林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ABT分析表明,根碳含量是影响真菌丰富度的首要因子,叶干物质含量是影响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的首要因子。冗余分析揭示植被类型、土壤pH、根碳含量和叶碳含量显著影响真菌群落;方差分解分析表明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细根性状和土壤性质,叶性状影响最小。差分解分析表明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细根性状和土壤性质,叶性状影响最小。 结论 植被类型能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真菌功能类群与植被类型间存在某种特定联系,植物性状对根系真菌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丛枝菌根真菌和不同形态氮对杉木幼苗根际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及其相关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雷梅, 甘子莹, 谭世广, 宋秀玲, 上官翰婷, 丘清燕
2023, 36(1): 59-67.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91
[摘要](1451) [HTML全文](876) [PDF 786KB](30)
摘要:
目的 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形态氮(NH4+-N、NO3-N)对杉木根际土壤氮(N)与磷(P)养分含量、相关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方法 本研究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研究杉木幼苗在接种摩西球囊霉(G. mosseae, Gm)和添加不同形态N(NH4+-N、NO3-N)后根际土壤N、P养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与化学计量比的变化。 结果 (1)AMF接种提高了土壤有效P含量,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全P含量,与NH4+-N处理相比,NO3-N处理下AMF对土壤N、P养分的调节作用更显著(p<0.05);(2) AMF和不同形态N添加提高了土壤中酸性磷酸酶(AP)、脲酶(URE)、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其中,NH4+-N处理下AMF更有利于提高URE活性,NO3-N处理下AMF更有利于提高NAG活性。(3)接种AMF降低了土壤URE:AP、PRO:AP以及NAG:AP的比值(p<0.05),且在NO3-N处理下土壤URE:AP、PRO:AP的化学计量比的下降幅度高于NH4+-N处理。 结论 AMF接种通过提高土壤中氮磷相关转化酶的活性,降低氮磷转化酶的化学计量比来提高杉木土壤P有效性,促进土壤中有效N、P向植物体内的转移,维持土壤N、P平衡,且NO3-N处理下AMF对土壤N、P平衡的调节效果强于NH4+-N处理。
无瓣海桑根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梁锐涛, 韩维栋, 杨少瑕, 陈蓓蓓
2023, 36(1): 68-7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142
[摘要](1986) [HTML全文](998) [PDF 1985KB](30)
摘要:
目的 初步探究无瓣海桑的耐盐分子机制,筛选出无瓣海桑抗盐候选基因,为后续功能验证实验及林木抗盐性遗传育种奠定分子基础。 方法 以1年生无瓣海桑幼苗为材料,用500 mmol·L−1 NaCl分别处理0 d(对照组)和10 d(处理组),取不同条件下的根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三代全长转录组数据进行后续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NaCl处理10 d后,无瓣海桑幼苗根系中共有144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153个上调,7248个下调。(2)GO分析发现,共有11068个差异基因在47个GO 条目得到注释。(3)在KEGG富集分析中,共有6189个差异基因富集到134条通路,其中,共有14条通路显著富集(P值<0.01,Q值<0.05)。(4)通过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出抗盐候选基因89个,其中,抗氧化基因24个,渗透调节物质基因22个,植物激素基因19个,蛋白激酶基因10个,转录因子基因14个。 结论 活性氧清除、渗透调节、植物激素、蛋白激酶及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参与调控无瓣海桑盐逆境适应过程。
横断山脉亚高山带几种高山栎林下丛枝菌根菌(AMF)调查
李鸿博, 黄耀华, 康定旭, 伍建榕, 马焕成, 陈诗
2023, 36(1): 79-9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68
[摘要](2658) [HTML全文](1561) [PDF 2934KB](36)
摘要:
目的 明确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林下AMF孢子分类地位。 方法 自横断山脉亚高山带不同地段选择6个高山栎根围土壤和根系样本,对其土壤中AMF孢子利用湿筛沉淀法进行选取。利用AMF特异引物对其ITS区段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演化树并推测其亲缘关系。 结果 四川、西藏高山栎林下土壤AMF孢子与根系克隆为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云南香格里拉高山栎林下土壤AMF孢子与根系克隆为球囊霉属(Glomus)。克隆结果表明:AMF能够广泛存在于高山栎组植物根系。根系苯胺蓝染色结果可见明显类似丛枝和泡囊的结构。综合高山栎土壤AMF孢子与根际AMF鉴定结果认为,高山栎林下存在大量AMF,且目前不同采样地高山栎林下根围土和根系分别仅发现一种AMF存在,提示各高山栎同时仅能与一种AMF发生共生关系。此外,高山栎林下AMF孢子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分化并介于ParaglomusGlomus的分类地位之间,且西藏、四川地区AMF与云南香格里拉地区AMF存在差异。 结论 本研究发现,自然条件下横断山脉亚高山地区高山栎林下菌塘普遍存在AMF,且云南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栎根系AM与Glomus属更接近,说明AM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随地域迁移出现分化。为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林下AMF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理论参考。
西藏色季拉山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波动的响应
于德水, 卢杰, 张萌, 张新生
2023, 36(1): 91-9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44
[摘要](1847) [HTML全文](1102) [PDF 1165KB](44)
摘要:
目的 基于色季拉山地区特有树种西藏红杉年轮样芯,研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响应。 方法 利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结合TASP-Win及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采用Pearson及bootstrap的计算方式将年轮宽度指数与1961—2020年气温及降水分别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径向生长在气温波动前后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气温波动前西藏红杉与前一年8月,当年1月及6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P<0.05),与前一年9—10月及12月平均降水呈正相关,与前一年8月降水呈负相关,与1月至12月的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气温发生波动后,与当年3—12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前一年8月及当年6月降水为显著正相关。 结论 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极为特殊,气候的波动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是限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原因,在非生长季,气温短暂的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
九叶青花椒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刘霞, 孙冲, 黄勤琴, 谢润泸, 刘浩文, 陈泽雄
2023, 36(1): 100-10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77
[摘要](1426) [HTML全文](875) [PDF 1101KB](43)
摘要:
目的 揭示九叶青花椒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其他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花椒属种质资源的鉴定、新品种的培育及品种间的遗传分析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改良CTAB法提取九叶青花椒叶片总DNA。利用BGISeq-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SPAdes v3.13.0软件组装叶绿体基因组,通过GeSeq注释九叶青花椒的全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对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九叶青花椒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组成结构,全长序列为158 579 bp,编码133个基因;测到19个串联重复序列,49个长片段重复,70个简单重复序列;九叶青花椒叶绿体基因组中的蛋白编码基因共有26 398个密码子(不包括终止密码子),在密码子第三位碱基上有较强的A/T碱基偏好性。 结论 本研究首次组装了九叶青花椒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明确了花椒属为单系类群,九叶青花椒与野花椒(Z. simulans)关系密切,这将为花椒的遗传信息、花椒种质资源评价、分子育种、cp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的结构随林龄变化及其水文影响
徐小勤, 于澎涛, 王彦辉, 徐丽宏, 于艺鹏, 刘泽彬
2023, 36(1): 109-116.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18
[摘要](2065) [HTML全文](1133) [PDF 834KB](67)
摘要:
目的 探讨林分结构随林龄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水文影响,为六盘山半干旱区森林植被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以主要人工林类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02年的日气象数据,应用林分结构耦合模型和BROOK90生态水文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得到植被结构(平均树高、胸径、郁闭度、LAI)随林龄的变化,及其对水分平衡分量(截留量、蒸腾量、土壤蒸发量、产流量)的影响。 结果 华北落叶松林随林龄的增加可分为快速生长期(林龄5~15 a)、缓慢生长期(林龄15~40 a)和稳定期(林龄大于40 a)。在快速生长期,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和冠层LAI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快速增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48 m·a−1、0.54 cm·a−1、0.03、0.19;在缓慢生长期,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郁闭度呈缓慢增大趋势,而冠层LAI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稳定期,林分结构基本稳定。在快速生长期,年均截留量和蒸腾量随林龄增加而快速增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24.13 mm·a−1;年均土壤蒸发量和产流量随林龄增加快速减小,其年均减小速率为10.58、14.88 mm·a−1。在缓慢生长期,年均蒸腾量、土壤蒸发量和产流量随林龄的变化减慢,并在林龄30 a时趋于稳定,其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62、−0.75、−0.76 mm·a−1 结论 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林龄小于30 a,特别是林龄小于15 a时,林分结构不断变化,显著影响人工林的生态水文功能。在林龄30 a后,林分结构稳定,水分平衡分量也趋于稳定,在林水综合管理中可不必再考虑林龄的影响。
基于连清样地数据的全国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模型
牛思圆, 刘鹏举, 雷相东, 任怡, 高影
2023, 36(1): 117-123.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322
[摘要](1398) [HTML全文](856) [PDF 865KB](48)
摘要:
目的 基于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连清”)样地数据,分省区研建全国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的最优基础模型,以期为全国各省区杉木人工林的树高预测提供基础模型。 方法 研究范围为杉木人工林分布的15个省份,数据来自第六次、第七次连清样地数据的树高调查表,总样本数为23 239个。选取18种基础生长方程作为候选模型,分别拟合各省区杉木平均木树高与胸径的关系,根据模型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预估误差(MPE),并结合模型残差分布图,确定各省区最优模型,同时采用5折法验证各省区最优模型的预测能力,最终决定各省区最优树高-胸径模型。 结果 15个省区的杉木最优树高-胸径模型并不相同,四川、云南、重庆、陕西、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的最优模型为模型18(Mitscherlich方程),江苏、安徽、河南和福建的最优模型为模型16(Hossfeld方程),广东、湖北、贵州的最优模型分别为模型10(双曲线方程)、模型11(Logistic方程)和模型13(Gompertz方程),R2分布在0.602~0.807之间,MAE分布在0.94~1.53 m之间,MRE分布在−2.93%~−4.72%之间,RMSE分布在1.23~2.00 m之间,MPE分布在0.50%~2.77%之间。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满足精度要求,且参数具有生物学意义,可作为全国各省区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基础模型。 结论 本研究构建全国杉木人工林分布的15个省区的最优树高-胸径基础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各省区的杉木平均木树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全国各省区基本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模型,为各省区杉木人工林的树高预测提供依据。
8种寄主幼树对美国白蛾幼虫生长发育及营养效应的影响
张书曼, 方静, 赵佳齐, 王楷, 任英杰, 孟昭军, 严善春
2023, 36(1): 124-131.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019
[摘要](1248) [HTML全文](804) [PDF 1150KB](29)
摘要:
目的 探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不同寄主幼树的适生性,科学保护林木、防控美国白蛾。 方法 以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及栽植的8种树(家榆、胡桃楸、旱柳、白桦、水曲柳、长白落叶松、山槐、紫椴)为实验对象,室内饲养并测定美国白蛾幼虫取食不同寄主幼树叶片后的生长发育和营养效应指标。 结果 取食家榆和胡桃楸的美国白蛾幼虫存活率较高,其次是水曲柳、旱柳和紫椴;取食长白落叶松的较低,其次是山槐。取食家榆和胡桃楸的美国白蛾幼虫体重、体长、头壳宽数值较高,其次是水曲柳、紫椴;取食山槐的较低,其次是白桦。取食胡桃楸、家榆、水曲柳的美国白蛾幼虫化蛹率、羽化率数值较高,发育历期较短,其次是紫椴;取食长白落叶松和山槐不能化蛹,取食白桦、山槐、长白落叶松的不能羽化且发育历期较长。美国白蛾幼虫对家榆、胡桃楸、水曲柳取食量较大,其次是紫椴、旱柳;取食家榆和胡桃楸的幼虫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换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次是紫椴、水曲柳;幼虫对山槐和白桦的取食量较低,其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换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幼虫食物消耗率与其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换率结果相反。 结论 家榆和胡桃楸较适合美国白蛾幼虫生长发育,其次是水曲柳、紫椴;而长白落叶松、山槐不适于其生长;表明美国白蛾对多种寄主有不同的适生性和营养利用策略。
防火林带景观树种枯落物的高效降解真菌筛选及效果评估
徐明, 王伟伟, 李沛峰, 张扬
2023, 36(1): 132-137.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368
[摘要](1336) [HTML全文](736) [PDF 735KB](22)
摘要:
目的 为森林防火和枯枝落叶的循环利用,筛选和优化菌株,并应用于防火林带景观树种枯枝落叶的降解。 方法 采用树种枯枝落叶叶片条降解法、降解失重法筛选出强降解菌株,再比较强降解菌株混合联用的降解失重效果,选出强降解菌株的混合联用组合,并分析其对枯枝落叶的降解效果和作用。 结果 通过比较11菌株对12种防火林带景观树种枯枝落叶的降解效果,筛选出绵皮卧孔菌 (Pp)、康宁木霉(Tk1)和云芝(Pv)等3株强降解菌株;3菌株单用及联用对檫树、红叶石楠和木荷枯枝落叶降解失重率分别为54.3% ± 2.3%和62.1% ± 3.3%。 结论 筛选出的3菌株单用及联用组合,Pp + Pv、Pv + Tk1和Pp + Tk1对防火林带景观树种枯枝落叶有明显的降解效果,可用于苏南丘陵山区的防火和枯枝落叶处理工作。
中国常见壳斗科植物瘿蜂昆虫及3新记录种
潘柯宇, 巫建军, 龙承鹏, 曲爱军, 王义平
2023, 36(1): 138-145.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88
[摘要](1201) [HTML全文](794) [PDF 3710KB](36)
摘要:
目的 明晰我国壳斗科植物瘿蜂昆虫种类,为瘿蜂科昆虫的野外采集、快速鉴定、及时预报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虫瘿和室内饲养,对我国9种常见壳斗科植物上的瘿蜂昆虫种类进行调查与分类鉴定。 结果 危害我国常见壳斗科的瘿蜂科15种,隶属于8属,包括3种中国新记录和12种已知种。 结论 记录了15个种类的寄主、分布范围及虫瘿特征,并提供了12个种类的虫瘿特征照片,明确了大部分瘿蜂昆虫的寄主植物。
陕北不同恢复年限中国沙棘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氮组分时空变化研究
赵满兴, 马文全, 张霞, 马卓, 白二磊, 南国卫
2023, 36(1): 146-153.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18
[摘要](1358) [HTML全文](790) [PDF 531KB](31)
摘要:
目的 探究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龄中国沙棘林可溶性氮组分累积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中国沙棘林的退耕效果评价和土壤氮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志丹县金丁镇不同恢复年限(5、15、20 a)中国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土壤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 结果 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中国沙棘人工林均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对于土壤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SON)而言,20 a与5 a中国沙棘人工林间差异显著,荒草地与5 a中国沙棘林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铵态氮在不同恢复年限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恢复年限中国沙棘林土壤硝态氮和SON变化趋势一致,均为20 a中国沙棘林>15 a中国沙棘林>荒草地>5 a中国沙棘林,且均呈表聚现象。土壤铵态氮含量大小关系为15 a中国沙棘林>20 a中国沙棘林>5 a中国沙棘林>荒草地,表层的铵态氮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在不同土层间均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或秋季最低;铵态氮表现为夏季或秋季最高,冬季最低;SON则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SON、硝态氮和铵态氮占可溶性总氮比例分别为80.3%、10.2%和9.5%。不同年限中国沙棘林SON占可溶性总氮比例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硝态氮和铵态氮大部分为夏秋季高于春冬季。 结论 在陕北黄土丘陵区,营造中国沙棘人工林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氮素累积效果越明显。
人为干预对太行山坡地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鑫, 刘倩愿, 郭文芳, 王佳乐, 刘亚楠, 李涵聪, 陈艳梅
2023, 36(1): 154-165.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68
[摘要](1311) [HTML全文](712) [PDF 704KB](34)
摘要:
目的 探究人为干预对山区坡地人工经济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森林土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太行山坡地未管理、清理灌草、清理灌草施肥这3种干预方式的核桃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比较分析3种干预对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结果 (1)不同人为干预的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未管理的土壤黏粒、粉粒、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最高,土壤砂粒、含水量最低;清理灌草的土壤黏粒、粉粒、电导率、有机碳、全氮等较未管理显著降低(p<0.05),土壤砂粒、含水量则较未管理显著增加(p<0.05);清理灌草施肥的土壤黏粒、粉粒、电导率、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较清理灌草略有增加,土壤砂粒、pH、有机碳等较清理灌草略有降低。(2)各干预的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土壤黏粒与砂粒在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其余土壤理化指标则在各干预、干预内部土层间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变化。(3)各干预的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程度变异,土壤pH在均表现为弱变异性,土壤有机碳、全氮均表现为中等变异性,其余土壤理化指标在各干预、干预内部土层间处于弱变异性与中等变异性的动态变化。(4)3种干预核桃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依次为:未管理(2.120)>清理灌草施肥(−0.820)>清理灌草(−1.258),表明未管理的核桃林土壤质量较好,清理灌草的核桃林土壤质量最差,清理灌草施肥的核桃林土壤质量改善效果不大。 结论 人为干预显著影响太行山坡地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并造成土壤质量差异,因此在经营核桃林时应注重人为干预的调控管理。
金丝楸幼苗响应盐碱胁迫的生理和转录组分析
郜新强, 王小艳, 焦伟, 李娜, 王静, 郑丽月, 王丹宁, 王兴云, 侯立江, 尚增振, 刘彦珍
2023, 36(1): 166-17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80
[摘要](3150) [HTML全文](1335) [PDF 1679KB](4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盐碱胁迫对金丝楸幼苗生长、光合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楸树耐盐碱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盆栽法对金丝楸幼苗进行不同盐碱胁迫处理,分析其生物量、光合及生理指标对不同盐碱响应的差异,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盐碱胁迫对转录水平的影响。 结果 不同盐碱胁迫下,金丝楸幼苗叶片受伤害程度为Na2CO3>混合盐碱>NaCl;新增株高和地径、地上部和根的干质量和鲜质量、生物量、根冠比均受到明显抑制,并随盐碱浓度增加而抑制加强,但生长胁迫指数均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都随胁迫浓度增加而不同程度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总量和光合速率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录组测序共产生约60.4 Gb原始数据,组装得到55 793个Unigenes,其中29 534(52.93%)个Unigenes获得了注释;通过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3个比较组(CK vs NaCl,CK vs Na2CO3 和 CK vs 混合盐碱)分别筛选出1 779、2 835和4 059 个DEGs;DEGs GO富集分析表明,膜的整体成分、膜的内在成分、催化活性、类异戊二烯代谢和合成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条目被显著富集;DEGs KEGG分析表明,苯丙素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萜类主干生物合成和精氨酸代谢等通路被显著富集;此外,在DEGs中鉴定的bHLH、ERF、MYB-related、NAC、C2H2、WRKY、MYB和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最多。 结论 金丝楸主要通过积累可溶性糖和Pro,提高SOD酶活和光合作用来抵御盐碱胁迫,但都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说明其具有一定阈值。金丝楸通过调节膜成分、催化活性、类异戊二烯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苯丙素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并结合有关转录因子共同响应盐碱胁迫。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楸树耐盐碱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光照和氮磷供应比对3种典型乔木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向旺, 成向荣, 徐海东, 刘江伟
2023, 36(1): 179-19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17
[摘要](2250) [HTML全文](1294) [PDF 1079KB](6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生态型树种光合生理特征对光照和养分供应的响应规律,为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麻栎、闽楠及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光环境(自然全光照,45%全光照)和3种施肥氮磷供应比(N:P=5、N:P=15、N:P=45),测定光合荧光参数以及苗高、地径的变化,研究植物光合生理参数在异质环境中的变化特征,分析林木生长与光合生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 (1)与全光照处理相比,遮阴降低了麻栎的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增加了木荷的Pnmax,而闽楠Pnmax没有显著变化。2种光照处理下,施肥均增加了闽楠和木荷LSP和光补偿点(LCP),但施肥对遮阴下麻栎LSP和LCP影响较小。(2)遮阴显著降低了麻栎、闽楠和木荷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 (NPQ),显著增加了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 Y (NO)。在全光照处理下,施肥普遍增加了麻栎、闽楠和木荷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II)和ETR,降低了Y(NPQ);在遮阴处理下,施肥显著增加闽楠Y(II)和ETR,而麻栎Y(II)和ETR在氮磷供应比为5时显著增加,木荷Y(II)和ETR在氮磷供应比为15时显著增加。(3)相对于全光照处理,遮阴显著增加麻栎、闽楠和木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 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2种光照处理下施肥显著增加麻栎、木荷和闽楠(仅全光照处理)的光合色素含量。(4)无论在光照还是遮阴条件下,施肥普遍增加了麻栎、闽楠和木荷苗高和地径相对增长率,3个树种生长与光合色素含量均正相关。 结论 麻栎、闽楠和木荷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和生长受光照和施肥交互作用影响,不同光照强度下氮磷施肥对林木促生效应大小受氮磷供应比和树种影响。

期刊信息

刊名:林业科学研究 Forest Research

主编:张守攻

主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科院

电话:010-62889680;62889702

E-mail:lykxyj@caf.ac.cn

网址:http://www.lykxyj.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1498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221/S

邮发代号:80-717

友情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